老年人对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
据报道,老年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青壮年人高3倍,80岁以上高龄者其发生率更高。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是安眠药、镇静药、抗惊厥药、抗帕金森氏病药、镇痛药、制酸药、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抗生素、强心甙、利尿剂、皮质激素等,其中最多见的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老年人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降低而致。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许多药物在肝脏经微粒体细胞色素P60酶系统的氧化、还原或水解,然后与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为水溶性物质排出体外。老年人虽然肝功能指标并无异常变化,但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加氨基比林和保泰松的平均血浆半衰期在老年比青年分别增加45%和29%;安定的血浆半衰期在20岁青年人为20小时,而在80岁老人则为90小时,这可能是导致老年人的药物敏感性增强,易发生蓄积中毒的原因之一。另外,老年人肝实质细胞减少,肝血流量也减少,这也影响到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使老年人对药物的清除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引起药物作用增强和不良反应增多。如利多卡因、杜冷丁、吗啡、心得安等的代谢均可受到肝血流量减少的影响。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老龄所致的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主要是因药物排泄能力下降而致,它是老年人发生药物中毒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据研究报道,老年人的’肾脏重量减轻约1/5,肾单位减少1/2,肾血流量减少1/2左右。自40岁以后,肾小球滤过能力和肾小管排泄能力每年约以1%的速度降低,正常情况下,80岁老人肾小球滤过率大约仅为40岁中年人的60%。因此,老年人对药物的清除能力是逐渐降低的,由肾脏排泄的药物,如地高辛、氨基甙类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甲氰脒胍、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的血浓度随增龄而升高,血浆半衰期延长。
老年人除因肝、肾功能减退而导致药物的代谢及排泄能力下降外,还在药物吸收及分布方面发生增龄性变化,如老年人因为胃酸分泌减少,使药物溶解度减低,同时肠血流量减少,小肠吸收面积缩小,肠粘膜酶系统损坏,胃排空时间延缓和肠蠕动减慢,影响药物的崩碎及溶解速度,从而使药物的吸收时间延长;老年人由于体内水分、脂肪量及血浆蛋白的改变则影响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老年人对药物反应的总的特点是药物敏感性增高,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更加接近,再加上老年人往往有多种药物同用的长期服药史,因此特别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这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关节炎及神经错乱等病的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因此,在老年病的治疗中,无论应用何种药物都要格外小心,要做到小病不轻易服药,特别是能产生长期作用的药物要尽量少用。凡用药均应限于最小有效量,采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一定剂量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减量的用药方法。必须考虑药物的积累作用和同时应用的多种药物之间存在的配伍禁忌,不可轻易增加用药的种类与剂量。此外,老年人由于个体之间脏器衰老及受损的程度不同,平常用药的多寡不同,所以药物效应较之一般人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因而老年人用药要严格遵守个体化原则,并需对许多药物进行密切观察和试验,以寻求最适宜的剂量。
对症下药,本是医生的职能。然而,若能懂得药物的一般常识,家庭用药亦有许多方便之处。首先能够及时治疗,如对心绞痛,用亚硝酸异戊酯立即含于舌下,症状即可缓解,而且省时省事。如对慢性疾病可作自我治疗,小伤小病不送医院也可自行处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