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告诉我们,食物也分阴阳

在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观念中: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分阴阳的,食物当然也是如此。东方人从食物的外形与味道,食物进入人体产生的寒热温凉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内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长的地点、气候、季节的不同,来判断食物的阴阳属性。

区分阴阳4个小原则

1.辨味道。具有苦、辛味的生姜、紫苏、韭菜、大蒜、葱类、猪肝等属阳,成味的鱼类、蛤类、海藻类则偏属阴性。

2.看形状。根与茎叶相比属阳,茎叶属阴。因此,牛蒡、洋葱、人参、藕、红薯、芋头、土豆等根菜属阳。在根菜当中,牛蒡的阴性较强,藕和芋类的阴性也比较强。

另外,萝卜虽是根菜,但由于含水分较多,共性属阴。与此相反,白菜、菠菜等叶菜和含水分较多的黄瓜、茄子、西红柿等果菜与根菜相比,皆属阴。不过,卷心菜由于靠近根部,水分较少,在叶菜当中,却偏于阳性。

3.看生长环境。生产于温暖的地区及塑料大棚中的食物属阴,这些场所以外的地方生产的食物属阳。因此,像土豆、大豆等生长在寒冷地方的食品属于阳性,而香蕉、西瓜、甘蔗等生长在温暖地方的食物属于阴性。海洋中的海产品属于阳性,而陆地上产的肉类食品及普通的植物食品,属于阴性。

4.看季节。食物的盛产期在冬季还是在夏季决定了其阴阳属性。比如盛产于夏季的西瓜、西红柿、茄子等食物与盛产于冬季的胡萝卜和藕相比较,当然应属阴性。

但是,世界上没有纯阴之体,也没有纯阳之体。任何物质总有阴阳两个方面,但阴阳不可能绝对相等,总有差异,而且阴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在区分食物的阴阳属性时,要全方位、多方面地考虑食物生长的地带与气候、生长方式与速度、外形大小、颜色、气味、口感、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烹饪所需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最后才能给食物进行阴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