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其病因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变最常见。血吸虫病导致的肝硬化也是主要病因之一。另外,酒精中毒以及胆道梗阻、胆管病变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病理改变是由弥漫性的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导致网状支架塌陷,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三者反复交错进行。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逐渐被破坏,从而使肝脏失去正常形态而变硬。主要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疲倦无力,恶心呕吐,腹胀黄疸,肝脾肿大,肝质地变硬,出现腹水及精神神经方面症状。临床以门静脉性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变、胆汁性肝硬变较为常见。可通过血常规、尿三胆检查、肝功能试验、腹水、B超、cT、免疫学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肝活体组织穿刺等检查来诊断。
中医学认为,急黄和时疫发黄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则形成痞块,痞块经年累月,长期不愈最终形成臌胀,三者互相联系。本病晚期腹水之证,可归于"水肿”范畴论治。治疗本病,属痞块者,按初期用攻法、中期攻补兼施、末期以补法为主三期论治;属臌胀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宜利水消肿,治本宜温补脾肾、化气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