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菜究竟是吃热的好还是冷的好

  中医上常说到的三个字就是“忌生冷”。由此引发很多广为流传的说法:凉开水不能喝,食物刚从冰箱拿出来不能吃,水果要微波炉加热之后才能吃……

  很多人不得不疑惑:不喝凉水也无所谓,水果还要加热?热西瓜、热柚子、热葡萄,闻所未闻啊。

  今天我们来好好探讨一下“忌生冷”这个话题。

  忌生冷的由来

  中国“忌生冷“的思想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几乎所有有些医学地位的中医典籍都会记载“忌吃生冷食物”。我们要明确一点,现存的中医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都是古时候的产物。在那个年代所有的养生经验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受科学技术限制,卫生条件不发达。那时候人们给食物消毒几乎都集中用一个方法——加热。

  古时候没有冰箱,也没有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众所周知,饭菜长期常温存放或暴露在空气中极易滋生细菌;而且有些食物本身还含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寄生虫。这种情况下中医提出“忌生冷”,就是从源头上杜绝生冷食物的细菌危害人体,是非常科学的。

  但是,与时俱进,古人流行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现代。

  现代有冰箱、速冻、0度保鲜等高科技冷藏方法,还有一套完整的食品检验规范,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物,注意保鲜,食用前清洗干净,就不必担心生冷食物中的细菌问题。

  食物温度会不会影响健康?

  食物温度对人体健康究竟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研究来替我们回答。

  《Nutrition Research》杂志2004年刊登了一项研究:9名健康的年轻男性作为志愿者,每天食用数量相同但是温度不同的马铃薯,一组进食中心温度为84℃的马铃薯,另一组进食中心温度为26℃的马铃薯。结果如何?

  食用完热马铃薯的人群餐后血糖和血脂水平迅速上升,而食用完凉马铃薯的人则血糖和血脂显著下降。这个结果不是令你很惊讶?为什么?

  马铃薯属于淀粉类的食物,我们经常食用的淀粉类食物(比如米饭、土豆、面条等)的难消化程度跟淀粉的糊化程度和老化程度息息相关,而糊化和老化反应的程度又与反应温度有直接联系。

  在低温环境下,糊化反应无法充分进行,就会导致食物呈“半生不熟”的状态。温度充足的环境下,食物糊化完全,淀粉分子分散、粘度上升、软度变大,这样的食物容易被消化。

  而等到温度再次下降,热的食物变凉,淀粉分子重新聚拢,粘度和软度均下降,呈现“老化回生”的现象。这样的食物被人们再次食用的话,就会产生跟膳食纤维差不多的效果,难以消化,只有被大肠内的微生物发酵。

  所以食用经过冷藏的淀粉类食物消化起来会比吃热的慢一点。

  肉和蔬菜也与其有类似的现象:肉中的脂肪放凉后会成固态,固态比液态消化慢;蔬菜加热后细胞壁软化,软化后的细胞壁比未被破坏的细胞壁容易消化。

  由此可见,食物的温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速度,热的食物比冷的食物好消化。

  食物热吃还是冷吃?

  正如上文所述:热食物比冷食物好消化,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绝对不能吃生冷食物?

  不一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吃食物的那个人。

  如果你平时身体健康,胃肠道消化功能都正常,那么你就不需要过多在意食物的温度,只要不吃冰冻的直接刺激肠胃就可以。三高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些放凉后的食品,这样可以延长胃部消化时间,避免摄入过量食物。

  消化功能比较弱的人群、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或者身体虚弱、刚做完手术的人,则不建议食用生冷食物。

  热的食物虽然好消化,但是过烫的食物会直接刺激喉管和胃部,所以不建议吃任何滚烫的食物。建议放温或放凉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