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简述太极拳中所包含的思想

  太极拳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我们要想将其学好,就需要先对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太极拳当中到底有包含哪些思想,希望通过下文介绍,可以加深大家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先从性质上对太极拳进行阐述。

  太极拳是武术,武是实力,术是战术。太极拳有内家的丹田内劲,在实战的攻防的技术、战术是非常的高明。

  例如剑法中的迎风掸尘,圆的一半是防守、圆的一半是进攻。先是贴著对方的剑,顺其进攻之势,以自己身体轴心的旋转,使对方完全失去进攻的威胁。后是把剑逆势走圆削回去,攻击的方向、范围,完全是对方无从防守的。

  所以说,太极拳中具有顺其自然的思想,它会顺应对手的攻势来做相应的化解。

  这也正是太极拳舍己从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精义所在。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寓有攻防的意义。都是符合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宗旨、法则。

  对于攻击的力量,太极拳从不正面硬碰硬挡,而是舍己从人,让敌人按其原来的方向,角度、路线、继续进攻。 当其失去了运动的过程、距离达到终点就失去了攻击力,偏离了中心、中线的进攻,进攻的力量,都只是徒劳而已。

  而这时,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进攻,这个转折,正是外家拳的断劲所在。所以,外家拳必快,以速度弥补这个破绽。

  速度,外家拳经常强调的一个重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当第一个攻击失去作用,第二个攻击力量未接上之时,正是对方的弱点、破绽。故此,铁掌开碑、利如刀斧,重若千斤的刚猛,对于太极拳是丝毫无损的,亦正是四两拔千斤之道理。

  太极拳是运动战,不是硬桥硬马的阵地战,舍己从人、顺其自然,顺著对方的进攻方向、路线,不争不顶、退让、迂回、虚下无争。

  太极拳的进退,转变运动的步法,是非常灵活,高明的。扣脚转身已是180度,圆的角度,只稍一转让、变化,就完全脱离对方的进攻范围,对方的侧面,后背的破绽,完全在攻击范围内。

  这个战术的运用,在一代伟人*的游击战里,得到非常具体,恰到好处的表现。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退我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迂回、包抄、攻其无备、攻其必救。这些都是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法则。

  在太极拳的攻防中,相当高明的演绎,体现。孙子兵法亦是源出于道,其意义与太极拳是一脉相通的。 太极拳的攻击,不是一招一式向目标的发力进攻,而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进攻的主动,只是诱敌作出反应。

  当对方作出力量的显示,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以更快的更迅速的攻击对方的弱点、力点、借力打力,快准狠,是太极拳所向无敌的致胜之法。

  太极拳的圆是立体的圆,不断的旋转,变化、运动的。很轻灵的不为敌知的改变了自己的力点、重心。改变了对方的进攻、攻击方向、角度、路线,使对方进退不由,左右不应,敌不知我之重心、力点,纵有千钧之力,也无从发力,无用武之地。而对方之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想跑也跑不掉,粘住,令其空费力气,不能摆脱。正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不战而屈人。

  太极拳不败,首先在于听劲路、知彼知己、仅以一点之接触,对方的劲路、重心、力点、意图,已在掌握之中。

  这首先是放松、放下,无所执著。不与人争,不丢不顶,才能听,这首先是思想意念的改变。听劲,是先听自己的劲。听清楚劲路,气息在体内如何的运行,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劲路、气息,知己才能知彼。

  发劲是听到双重、压迫,使对方双重了才能打。双重、使对方腰腿固定,不能灵活。再施以压迫,使对方气劲反抗提升,作顽抗、抵抗。劲路上来了,就好打了。就象充足了气球、顶得越大,打得越应,飞得越远。双重、压之于中心,人就原地弹簧般跳动。

  压之于后,人就整个飞起来。 太极拳,是防守为主的,不动的进攻。让对方主动的进攻,这样才能借力,对方用多大的力量进攻,反击回去的力量就有多大。那只是他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同理,不主动伤害人,自己也就不会受到伤害。越是发狠的进攻,苦头自就越大。这是自作自受的因果的道理。

  要防守,就是在于化劲。就是要舍己从人,对方任何的进攻都是徒劳无功,自然就知难而退。化劲的功夫,在于筋的长和承受的力度。太极拳的架子,就是拉筋的,使筋变粗变长。筋粗了,力量就自然大。筋长了,承受攻击的范围也大了。对方的进攻力到尽头了,仍是在自己有效防守的圈子里,自然不起攻击伤害的作用。

  太极拳的战略,是注重防守,立于不败之地。从不主动进攻,恃强争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然而在不得已,不得不出手应发战,仅以止戈为武,以哀兵之态度应战。主要是让敌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学习太极拳,就是领悟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仁者无敌,不战屈人,攻心为上。真正参悟孙子兵法,对太极拳,亦能触类旁通。 太极拳,孙子兵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是道家思想的演绎,都是源于道德经,合乎于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