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方式 古代慈禧太后竟是这样洗澡的
古代慈禧太后是怎么样洗澡的呢?洗澡是很多人比较热衷的事情,那么,你知道洗澡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吗?女人洗澡的注意事项有什么呢?古人的洗澡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洗澡和现代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以为现代人洗澡方式和古人一样,其实,并不一样,那么,慈禧太后是怎么样洗澡的呢?古人洗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古代慈禧太后洗澡方式
慈禧太后洗澡的方式能体现中医的观念。慈禧太后洗澡时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泡在浴盆里或者泡在浴池里,她是坐在一张四条腿的椅子上——她是绝对禁止全身浸入水中的。
现在读者惊讶太后每一次洗澡何以要用一百条毛巾,对此十分不解。其实所谓的洗澡是擦澡,完全依靠宫女用毛巾擦拭身体,而每一条毛巾不用第二次,其实也就相当于洗了一百下。
有人喜欢洗澡,一天甚至洗3次;有人不喜欢洗澡,也许几天才洗一次,那么,你知道古人一天洗几次澡吗?
古人为什么不愿意洗澡?
什么?常洗澡不利于身体健康?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在明清时期,经常洗澡被认为是一种有损健康的行为!洗澡并非当时社会生活的必须之事,其频率也远低于今日。
晚清西医东渐以前,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清洁身体并不与健康相联系,反而认为经常洗澡有害于健康!即便是今人认为对身体大有裨益的温泉浴,在明清时期也被不少人认为对人体有害处。为什么经常洗澡有害健康呢?
常听老人们叮嘱年轻女生,来例事时不能洗头,否则危害身体健康。女生每月来例假约达一周,这六七天不洗头岂不难受?细查该说法并非今人捏造,而是有据可循。
按照明代太医徐春圃所述,女人月事来,不可洗头,或因感疾,终不可治。频沐者气壅于脑,滞于中,令形瘦体重,久而经络不通畅。
在老中医看来,不仅月事洗头是禁忌,经常洗澡也长期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罪魁祸首。太医徐春圃认为:“频浴者血凝而气散,体虽泽而气自损。故有痈疽之疾者,气不胜血,神不胜形也。”洗澡洗多了会导致“血凝而气散”?真是有点吓人呢!
翻看清代名医所著医案,因为洗澡致病的例子还真是不少。书上说有一个叫“王五八”的人(这起的什么名字?),王五八因为“悲忧惊恐,内伤情志”(估计是失恋了),带着悲伤情绪洗澡,结果导致“外泄阳气,络中不宁,血从漏出”。只因为洗了一次澡,王五八居然七窍流血,当真是恐怖至极。
一个叫王孙章的人中午干完农活肚子饿了,吃了“二鸡子,酒数杯”,等到晚上,风雨大作,王孙章露天当风沐浴,等到夜里,“身热寒战,腰背脊强,胸满腹痛”,害了大病。看症状描述,像是洗澡时着凉感冒了。
洗澡怎么就患病了?
原来按照中医理论,洗澡确实容易受到外界风邪的侵害。人如果“强力入水”或者“当檐沐浴”,就可能患感冒,症状是“四肢拘急,头痛发热,恶寒恶风,脉缓有汗”。
女人洗澡的禁忌
1、酒后不宜洗澡
酒精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阻碍糖原的释放。而洗澡时,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会增多。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2、饱餐后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全身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3、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4、冷水洗澡害处多
妇科专家说,洗冷水澡时因水温过低,人体会感到寒冷,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不但不能消除疲劳,还易引起感冒,应尽量避免。
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特别是在经期,哺乳期,怀孕期间的女性朋友,遇到冷水的刺激会引起女性内分泌失调,闭经,腹痛,而且许多细菌也会进入体内引发妇科疾病,严重的对女性以后怀孕、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那些身体体质较差的女性朋友,就更不能用冷水洗澡,否则本来抵抗力较差,因冷的刺激,会引发感冒、发热等疾病。但是,可以长期坚持用冷水洗脸,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预防感冒、鼻炎的作用,还可使皮肤变得更有光泽更有弹性。
5、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虚脱。
6、劳动后不宜立即洗澡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对于女人来说,洗澡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染病上身,因此,作为女人要注意以上洗澡禁忌哦!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你知道古代的慈禧太后是怎么样洗澡的吗?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享受于洗澡,有的人喜欢一天洗三次澡,有的人喜欢一天洗一次,这完全凭个人喜好,不管一天洗几次,都要注意洗澡方式是否正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