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浅谈练拳中爆发力的来源基地

  每个练拳爱好者都知道,丹田的武术的主要力量来源地。练好太极拳的同时要将丹田练好,太极拳的特点是内外结合,要将丹田的内气与外力相结合爆发出来,太极拳教程中会如何教大家爆发丹田呢?下面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很多练拳者都会练拳的时候爆发出很大的力量,那么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呢?我们从下面几个因素谈起。

  一、意念的调控

  意导是练太极拳的总纲。练太极者功夫不等,他的意识层次也是不同的。对意识剖析,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去研究它。

  从理论上看,应先有物质(即客观拳架)、后有意识(即拳理)。从练拳实践看,先有意识,而后指导动作。从太极拳的意识分析,又能分为理论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种。前者是借用他人之理,是追求高层次目标,后者是自己在实践中领悟的道理。

  前者是通过由浅深入的探索,后者是针对辨证而练成。初学太极拳时,一定要按照拳理练习,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践证明,拳理是正确的经验总结的结晶。

  二、动作的虚实变化

  虚实变化是产生爆发力的因素。虚实变化是随着姿势的动与静而变的。太极拳发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与蓄的动作就是爆发力的前提条件,负重的一腿是实力所在,发劲时要疾变重心,负重腿蹬地将身体送移到虚腿,成弓步,身体松沉直竖。

  内外统一,上下相随,瞬息完成。同时,劲路弄清,目标定准,动要短、意要远、劲要猛。拳谚曰:“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强调指出增加压强,加大发力在于身拥。下肢紧随上肢,实虚变换。

  为了技击目的,练拳者每做一势,须得在下肢实虚变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对负重蹬地的一腿加之意导。既能瞬息扎根,又能轻灵活变。扎根要用力、腿肌紧缩。击发时要猛蹬地面,把身体送到另一腿上,动步时的一腿,要放松腿肌,轻灵迈出。

  长期的练习,腿部的力量会发达,弹、韧性都会增强,爆发力就会越大,增加腿部肌肉的功能。

  三、肌肉的弛张肌肉的弛张是爆发力产生的又一因素

  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

  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爆发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四、腰裆的旋转

  腰裆的旋转是爆发力的来源。拳论曰:“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主自穹于腰”、“腰为车轴,气如轮”。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腰部的重要意义。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它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于四梢,并产生爆发力起了重要作用。试想若人们患了腰脊骨病,他就什么活也干不了,连行走也不能自理。对于腰部要爱护并加强锻炼。

  身体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而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意导呼吸,内气潜转,路经腰脊,运行于四肢。

  “宗气”还是“丹田气”

  太极拳须练气,大概无异议。大多论说可以归纳为三:一是说要用口鼻呼吸之气,使之与动作相合(开呼合吸),一是说要用宗气,一是说要用内气(有谓中气,有谓丹田气)。

  第一说普遍,用于初学,当无大失。关键是又想动作又想呼吸,很难心静神凝,重要的是这个后天气要返还并与先天气合一才行,掌握不好易生弊端,运用得当,才能使之增加助力。

  俞、李两师皆不主张开始习拳便用此气配合动作,他们认为功夫加深自然运用自如。第二说为某名家所主张,有专文《宗气论》。

  宗气中医之说,是为上焦之气,心肺主之,积于胸中,其主要作用于双臂,与呼吸和血液循环有关。

  在技击中它的作用很不直接,明显不如丹田气和卫气重要,当然从医疗保健和养生角度,宗气、卫气、营气、元气、中气各司其职,都很重要,当然元气为根本。

  所以笔者不认为宗气在太极功夫里十分重要。它与口鼻呼吸之气相关联,其气聚于膻中。而太极拳功夫修炼的是大中极(脐中),故气沉丹田,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是也。

  因此,我们认为太极功夫应修炼丹田内气,使先后天合一,丹田气足然后可以“以心行气”,运气敷气于四胺百骸。此气之开合升降吞吐即内劲之种种运甩。所以笔者认同第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