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简述太极拳刚柔相济的要义

  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小编今天带您一同学习一下,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要义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重要的问题,练太极拳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两者相辅而生,相互依存。

  曾有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但就其外观之,有似于柔,故以柔名之尔,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能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通过练习太极拳能提高大脑记忆力。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其功也多,故其成难。在这里,陈鑫指出了世人认为太极拳是柔术的偏见,明确提出太极拳不可偏执于刚,也不可偏执于柔,而应是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名的真义,才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

  刚、柔是太极拳阴阳范畴中的一对矛盾,在练习和应用之时,应该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纯刚无柔,或纯柔无刚,即是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其中重要的有: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状态”,应用时的“特点”以及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遵循的“规律”。

  刚柔相济是练出太极真功的理想状态,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心态要不偏不倚,身姿要处在刚和柔交接之际。

  正如陈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意识上只有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

  又如先严罗基宏先生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在人先。隐为柔,现为刚,隐现莫测,擒纵在我”。

  “富有弹性和韧性”是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特点。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术,就是运用这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来克敌致胜的技术。众所周知,对纯阳纯刚的坚石或纯阴纯柔的棉花来讲,不论采取任何训练手段,都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弹性力。

  只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如弓、弹簧、注满气的轮胎、皮球等,才能产生弹性力。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锤百炼,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高度协调的弹性体,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

  在实际应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于这一弹性体,还是以这一弹性体主动作用于外力,它通过弹性变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缓冲外力,并将外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后反作用于对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

  这种刚柔相济的弹性状态,为达到技击应用中“不丢不顶”的要求,创造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将自己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是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基本状态,那么将此弹性体的质量分布,调整成外柔内刚,棉里裹铁,棉里藏针,则是刚柔相济的高级状态。

  太极拳积柔成刚的方法

  上面所说的一种轻灵而又沉着的柔劲,是先从轻灵入手的,所以在初学时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气,用力和使气,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转动就不能轻灵了。

  要等到四肢动作,连同身体各部,确实达到轻灵了,再加以锻炼,到真正极为轻灵的程度,也就是极柔软,然后练沉着,即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练沉着是在每着停势时用意微微贯劲,是要自然的贯劲,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气,要纯出乎自然,

  用功日久,自能在轻灵中含有沉着,这就渐渐进入积柔成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轻灵与沉着交互地锻炼,使全身各部份充满着掤劲,也就是觉得有弹性与韧性,手臂极为柔软而又极为沉重,周身动作极为轻灵而又极为稳重。

  到了积柔成刚的阶段,再加用功,要使刚复归柔,以至刚柔相济,达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地步。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太极拳的动作是螺旋形的圆圈,内含有阴阳,以成太极,就是在一个圆圈中,有开合,有刚柔,也就是画一个圈,就有刚有柔。

  不论刚与柔都包含着一种弹性和韧性的力量,在平时锻炼用功,是在运转时要做到轻灵,在定式时要做到沉着;把这个含有弹性和韧性的力量,加强而集中于肢体的某部份的一点,而以心意使之显发于外的一剎那,这就是太极拳的积柔成刚的刚劲,也就是所称的发劲,当之者不可抵御,真所谓无坚不摧。

  陈鑫说:“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陈鑫所谓“造到其小无内之境”即集中于一点之意,古今用词之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