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培训 太极拳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提起太极拳我想大家应该也都并不是非常的陌生,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太极拳比较全面的一些相关知识,对大家的太极拳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培训,更深刻正确的认识到太极拳,下面就来看看吧。

  目录

  1、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2、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3、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4、太极拳培训之陈氏太极拳

  5、太极拳培训之杨氏太极拳 6、太极拳培训之24式简化太极拳

  7、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实战要点 8、太极拳培训之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任务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他与太极拳的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的悬案。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宝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他佐证,也难以确立。

  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流传开展,名师辈出,尤以温县陈家沟和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是陈王廷和蒋发。

  综上所述,有关太极拳的起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定。 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

  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拜陈家沟陈长兴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

  主要有

  杨式太极拳

  为杨露禅首创。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为普遍。

  陈式太极拳

  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吴式太极拳

  为杨式传人吴鉴全创编。特点是细腻柔和,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干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

  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作为武术重点项目,得到了更大的普及与开展。太极拳不仅列入了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有全国和地区的太极拳竞赛活动,而且广泛流传至五大洲,吸引了大批外国朋友。

  太极拳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

  (二)太极拳的名称

  在汉语中“太”是高、大的意思。“极”是后、终的界限。“太极”一词早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古书《周易》,其内容分“经”和“传”两部分。

  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太极”是指变化的源头,派生万物的原体,高的存在范畴。中国历代学者,纷纷以太极阴阳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

  如有人提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宜立焉。”(宋·周敦颐)等等。

  太极拳培训之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1、忌神不守舍

  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

  招为术,神为势,有招无神招无力,招术神通才灵威。

  神力透心,神威难测,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2、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

  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3、忌僵硬练力

  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4、忌突击使招

  太极拳的技击法则是:不撞不顶,逆来顺受,以力而化力,以四两拔千斤。

  突击使招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5、忌轻浮奇舞

  身沉则气沉,轻浮则气燥,平、稳、沉、实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之拳法,“圆、旋”是太极拳法运动的轨迹。

  是拳则有击,没有不打人之拳,太极拳是一种“巧妙力”之拳,轻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与养生无益。

  6、忌串门走户

  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7、忌杂拳同练

  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8、忌过急速成

  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9、忌过火求功

  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

  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10、忌心杂多言

  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净心调息,生津炼丹。心中杂念是练好拳的一大障碍,必须排除。

  其次,俗言有“屁多无病,言多无命”之说,练拳者边练边说话,是耗津耗气的罪魁祸首,也要严格控制。

  9、屈腿落胯

  不管是弓步、虚步还是仆步,常常是一腿弯曲,另一腿自然伸直。

  特别是在步法转换中,两腿的屈伸转换更是随时进行,这时必须自觉地保持屈腿落胯的要领。

  10、活膝扣足

  膝关节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但是要注意直腿的时候膝关节要留有少许松活余地。

  扣足是指脚要踏实,在运动中要注意稳定重心。

  (二)手型、手法

  1、手型

  手型指的是手的基本造型。太极拳中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基本手型。

  规格要领如下

  (1)拳

  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屈压于食指、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拳面要平,握拳力量要适中。

  (2)掌

  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3)勾

  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2、手法

  手法是打拳过程中手臂的运动方法和攻防招法。

  太极拳中的主要手法有

  (1)掤

  前臂由下向前上掤架,横于体前,高不过肩,肘关节稍低于手,臂要保持弧形。力点在前臂外侧。

  (2)捋

  两手斜相对;随转腰由前向侧后方同时划弧捋带。两手要走弧形线。

  (3)挤

  后手推送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由屈而伸向前挤压。力点在前手前臂。

  (4)按

  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推按。路线要走弧形,先向下引再向前上方用力。力点在两掌。

  (5)抱掌

  两掌上下相对或左右交叉合抱于体前或体侧。两臂半屈成弧,如抱球状。

  (6)云手

  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

  运动轨迹成两个相交的立圆。云手时要与转腰协调一致。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

  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一家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

  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

  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

  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

  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

  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 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

  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

  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澄甫拳照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

  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

  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

  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9、平衡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10、螺旋

  陈氏太极拳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

  11、虚实

  打拳锻炼,随时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

  12、开合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

  13、折叠

  胸腰折叠,强调以丹田为枢纽灵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运化功能,胸腰开合。

  14、棚圆

  棚劲很重要,打拳时周身要棚圆,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劲,使周身表层各个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胀的感觉。

  15、连贯

  连贯性就是打拳时要连绵不断,一套85式拳打下来25分钟左右不要停,不要断劲。

  16、节奏

  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拳打起来要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

  17、呼吸

  打太极拳要腹式呼吸与胸腔呼吸相结合。所谓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膨胀,腹式呼吸的好处可以加大氧气的吸收和肺部浊气的排放。

  18、懂劲

  太极拳的术语是“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19、功力

  太极拳的劲力应具备阴阳互济、整体作业、顺逆缠丝、松活弹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别是螺旋劲、弹抖劲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

  20、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书法、绘画、戏剧歌曲还是武术,都讲究独特的韵味,太极拳也讲求拳韵、拳味、拳品。

  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一个人通过练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风度、气质、情操和修养,这就是说你找到了太极拳的“太极味”和神韵。

  若想达到这个境界

  首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互济,阴阳和谐的道理。

  其次,守规矩,找规律,懂劲道。

  总之,为了自己的心身健康,一定要始终不渝的与太极结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