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的领悟重在心态调整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就是心静,想要做到心静首先就是要调整好心态,在太极拳教学中,心态决定你是否能够练成太极拳。不管是练习太极拳还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好的心态。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太极拳吧!
太极拳的领悟重在心态调整
从很久以前,太极拳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它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所以非常适合人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同时,太极拳的适应性也相当广泛,男女老幼都能够练习。目前,太极拳是传播为广泛的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我认为,除了它动作柔和缓慢、意气相随,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心情、意念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求外在的平和自然,舒展大方,更重要的是在神意上,要做到心静、自然。这样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
殊不知这种恐慌心理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久而久之反倒会疾病缠身。如果我们通过练习太极拳,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克服紧张恐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就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后战胜这场灾难。
所以我认为,练习太极拳,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太极拳外型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根本上来说,是心境、意境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健身祛病的角度来说,练习太极拳要得到比较好的健身效果,首先也是要保持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
心境平和,表现在外型动作上就能够松静自然不紧张,这样会促使全身的内循环系统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达到更好的健身祛病效果。
太极拳的思想学习内容很多,我们要在练习中慢慢领悟和体会。
一、平衡
现代社会提倡“和谐”,所谓的生活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总之“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和谐”指的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就“小”从自身而言唯有身体平衡才能“和谐”美满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而身体的平衡可延伸为: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和肢体平衡三个部分。
人的生理平衡就是指人体的生理规律,若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五行不谐,则容易萎靡不振、疾病丛生备受病痛的滋扰。正如大自然运转规律一样,若人为地破坏自然平衡无疑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此例子不胜枚举。太极拳的创造结合了《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其原理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长期习练对调节人体生理规律提高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二、舍得
能舍才能得。“舍得”二字是我们平时讲的多的一个词汇,但要求人真正要做到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遇事权衡得失,什么是我们想得到的,什么是我们要放弃的,该舍则舍,该舍而不舍就犯了“贪”的大忌,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要学会放弃、学会割舍,胸无羁绊坦荡面对生活和人生。
同样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忌 “贪“字,太极拳是一个对腿部支撑力要求很高的拳术运动,所以初学太极拳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首先运动量不能贪多,运动量要逐步增加顺其自然不可勉强,否则就会因为劳累过度致使肌肉及各关节的控制能力减弱,导致受伤从而适得其反。另外学习内容也不能贪多,要按部就班,基础打牢,细细品位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推手及实战时,也要符合“舍得”原理,及 “舍己从人”,但“舍己从人”是有限度的,“舍己”是为了深入敌穴,然后而有所为,即所谓的“无所为无所不为”。
三、留余
留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事要留余地,给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即什么事都不要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适可而止。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因接待慈禧而闻名于世,康家由明朝至清朝到民国历经三个时期四百年的时间,荫福十二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康家的家训让人深思。
其家训《留余》刻于匾上世代相传,匾上书有南宋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在留余思想的指导下使康家富了四百年。
四、宽容
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凡事莫斤斤计较,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陈王廷《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匪……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所以他才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心境。
学习太极拳就要虚怀若谷、胸襟宽阔,“虚”、“静”方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唯有此才能一步步走进太极之庙堂,若心胸狭隘凡事计较势必横气填胸、心气浮躁又怎能进入太极之高境界,所以“习武,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小成在于勇、中成在于智、大成在于德”,无论习武还是作其他事情欲取得大的成就,盖莫过于此大道。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拳愈练感受愈深,如酒越酿越醇,越练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