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处动得越快寿命竟越短

  没事的时候,喜欢自己测量一下脉搏多少。测量之后大家知道是否正常呢?可能很多人都比较糊涂,因为不知道脉搏正常范围是多少,今日小编就来说说这个事,顺便聊聊脉搏和心跳的关系、心律失常如何治疗等话题。

  每一次脉搏的搏动,代表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把血液泵到了手腕这里。脉搏的规律与否、跳动次数,尤其是发病时与平时相比较,能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多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但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快还是慢呢?

  在医学上,正常的心跳次数定义为每分钟60—100次。但近年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结果提示,心率增快危害健康、缩短寿命,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脉搏越快,寿命越短。

  现代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平均脉搏经常或长期达到或超过每分钟80次,即便还在低于每分钟100次的正常范围内,也已经算增快了。当然,一次心电图、一次数脉搏,或激动、运动后脉搏暂时快于每分钟80次的情况都不算慢性脉搏增快。客观的要数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平均心率,这是24小时内,包括白天与夜间,安静与活动时心率的均值,因此这个值很有意义。

  慢性脉搏增快,常不被注意和发现,认为仍在正常范围内,但其造成的危害可长期、隐匿性存在。其实早在1945年,有专家发表文章指出,心跳每分钟100次以上者死亡率远远高于心跳较慢者。40年后,美国专家研究发表了更具说服力的资料,年龄在35—84岁的人群,前瞻性随访26年的结果表明,随心跳次数加快,死亡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在男性人群中尤为明显。

  哺乳动物中,心跳越慢者,寿命越长,比如老鼠心跳可达每分钟500次,寿命仅2年,乌龟心跳仅为每分钟6次,寿命可长达200年。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心率每增快5次/分,心梗与猝死的风险增加14%。

  慢性脉搏增快是人体交感神经长期激活的标志和表现,也会促进血压增高、血糖增高、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因此,慢性脉搏增快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进行治疗,好使静息时脉搏降到每分钟60次左右。

  当然脉搏过慢也不利健康。呈现一个U型曲线,即脉搏长期低于50次/分或长期超过80次/分都会使死亡率增高。

  心跳和脉搏什么关系呢?

  其实正常的情况下,脉搏和心跳是同步的,心脏跳动一次,脉搏就动一次,如果心脏出现了什么问题的话就有可能让脉搏和心跳不同步了,比如说心律失常的时候,所以这就预示着,脉搏和心跳一致相对来说就比较健康,如果不一致的话,就一定是心脏出现了问题了,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心跳的次数会根据个人的差异都不同,小孩的心跳相对来说要快一些才正常,如果想要测试心跳的话,不要在强烈的运动或者情绪波动非常大的时候,这时的心跳次数都是不准确的,好静静的休息十分钟左右,让自己平静了,这时才能测出准确的心跳次数。

  脉搏是人们通过触摸体表动脉感觉到的有规律的搏动。动脉搏动的动力是心脏。

  心脏如同自行车的打气筒,收缩时将血液压进动脉,产生搏动;舒张时则接受由动脉泵出,经过全身血管网回流至心脏的血。在如此周期性往复中,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就形成了脉搏。

  正常人的脉搏力度和快慢主要和心脏的泵血力度、血管弹性,全身循环血量以及心率快慢有关。正常人休息时心率减慢,夜间心率可慢至每分钟40—50次左右。在发烧、运动、精神紧张、激动时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脉搏自然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