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几百年与文人不解之缘

  紫砂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它的形态美和内在所蕴含的文化无不折服众人。它本身带有的文化气质,确实与文人的温文尔雅有着照应。那么紫砂壶与文人有着怎样的“前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与我国陶瓷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相比,紫砂陶无疑是年轻后生。即便从现身于宋代的日用紫砂陶算起,也不过800年;如果依照最早的紫砂典籍《阳羡茗壶系》所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紫砂陶能独标于世,也就只有500年历史。 本版整理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1 明正德至嘉靖年间

  供春是史上首位被载名的大师

  记载宜兴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资料,是明末江阴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他在“创始”篇中说:“金山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金沙寺僧是用细缸土制造茶壶的第一人,但因为身处僻远而没有留下姓名。

  随后,周高起在“正始”篇中论及了另一位艺人供春。供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是紫砂壶的正式创始者。供春的作品不多,且多湮没,明代的周高起没有亲眼见过,只从他人的仿器中知道其刻款。直到1928年,储南强先生宣称在苏州地摊上发现并买回了一把有“供春”刻款的茶壶。经过追踪调查及众多专家的品鉴,证明是供春的真迹,这就是被今人称作“供春壶”的树瘿壶。但目前来看,争议依然颇大。

  1984年,在南京发掘了明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经过考证,这把壶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壶。吴经墓葬壶无疑是早期紫砂壶的实物标准。

  明嘉靖前的紫砂陶特征主要是:器物造型简朴大方,多为圆器,大多无刻款、印款;容量比较大,即便是当时所谓的小壶,依现有的标准也当属中壶。

  2 明万历至明末

  砂陶与文人趣味结下不解之缘

  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陶发展的一个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紫砂陶艺经过时大彬等著名壶艺家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备的制作工艺,并拥有了成套的专用制造工具以及独立的生产体系。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茶文化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明代中期,茶饮方式已进化到冲泡,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

  当时,雕塑、文房摆件、花瓶等也有了精彩的张扬,而茶壶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名家辈出,时大彬及其弟子们的作品为世人争购,“名手之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在这段时期,紫砂陶与中国文人趣味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3 清康熙、雍正、乾隆朝

  受到统治者喜爱大量进入宫廷

  紫砂壶制作经过晚明的兴旺成熟之后,度过由于朝代更替、战争频仍的一段萧条后,自康熙中期起,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迎来又一段辉煌时期。这一蔚然局面的开创者,是被后人称作继供春、时大彬之后最高成就的大家——陈鸣远。

  由于陈鸣远大大拓展了紫砂陶的题材领域,花货茶壶和文房雅玩成为紫砂陶的制作热门,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吸引了更多文人的追捧,一时蔚成时尚风尚。这个时期,紫砂器大量进入宫廷,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喜爱。为适应宫廷的需求和审美倾向,紫砂陶出现了瓷器的彩釉装饰,呈奢华富丽之风。这种风格再扩展到民间,成为相沿至今的装饰手法。

  这段时期,在壶上钤印盖章以代替刻款,已成为壶艺落款的主要手法。

  4 清嘉庆、道光朝

  曼生壶”扭转了迎合世俗的颓势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民间制壶业非常兴旺。茶壶品种中的筋纹器和自然器丰富多彩,但绝大多数艺匠战战兢兢地描摹前人前作,亦步亦趋,缺少创新意识。乾隆年间,陶瓷艺术的繁缛之风有所抬头,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上也储蓄了“炉钧釉”等华丽装饰,在紫砂胎上施以彩绘、描绘、泥绘、贴花、镂空、包嵌等,以适应世俗需要和宫廷趣味,这和紫砂陶的质朴无华显然是不类的。

  陈鸿寿(名曼生,“曼生壶”即由此而来)的出现扭转了这一颓势。他设计的紫砂壶,一扫繁复世俗的格调,洋溢着清新自然之风。继后的邵大亨,以其不俗的审美趋向、顽强的人格精神以及出众的技艺,打开一片雄健挺拔的艺术天地,与黄玉麟一起,在晚清紫砂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 清末民初

  由盛而衰,然后又得以恢复发展

  清末民初的紫砂陶,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得以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晚清社会动荡,紫砂陶艺也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走向衰退,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官府对紫砂业的态度也日趋封闭保守。

  尽管如此,由于紫砂陶特别是紫砂壶是民间生活用品,因此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一批官宦出于个人爱好,继续为紫砂注入文化因素。紫砂壶的一个重要发展路径就是文人路线,一批士大夫曾投入紫砂壶制作,比如张之洞、吴大澂、端方等。其中,张之洞尝命人往宜兴制壶,自撰壶铭,自号壶公。

  清末**门户开放后,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投资的场所,物美价廉的宜兴紫砂外销开始增多。进入民国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工业渐起,国内外市场渐有起色。实业公司相继开办,艺匠探索出一些新工艺、新泥拼法,如墨绿色泥、古铜色泥,也涌现出一批紫砂名家。

  6 新中国成立至今

  后继有人是紫砂复兴的重要标志

  八年抗战,长期社会动乱,紫砂行业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与摧残,从业人员纷纷转行谋生,仅有二三十家手工业苟延残喘,到了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紫砂行业仍未有好的转机。1955年后,*把分散的艺人聚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紫砂复兴的重要标志是后继有人,在老艺人手把手的教育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年轻艺人。

  1965年“*”前夕,紫砂从业人员有630多人,至1974年有900多人,而至近年,人员达数万人之多。目前,紫砂工艺发展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泥绘工艺、点彩工艺相继出现,装饰方法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紫砂壶的发展和文人有着很多的牵连。紫砂壶从明朝就已出现并发展,也由彼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我们也期待着紫砂壶与文人之间是否再能够碰撞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