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和阳虚的区别 辨别阴虚和阳虚的办法

  什么是阴虚呢,什么又是阳虚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这两个词都是有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阴虚和阳虚的区别是什么吗,阴虚和阳虚的症状是怎么样的呢,阴虚和阳虚谁严重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阴虚和阴虚是中医常用的一个词。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区分阴阳,下面就来谈谈。在内部器官方面,“阳”指的是“功能”,“阴”指的是物质。

  阴虚和阳虚的区别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阳虚症状,如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健忘失眠,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馅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

  缺乏的症状,如四肢麻木、头晕、耳鸣、牙齿松动、脱发、五心烦热、失眠、月经量少、出汗,脸颊绯红,消瘦,舌红,少苔。

  中医中说阳虚,指得是功能虚了,也就是脏腑的功能比较弱。阴虚,指得是物质虚了,也就是精血较少了。

  阴虚和阳虚的区别

  肾阴

  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

  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肾阳

  肾脏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一个根本性的,也被称为“元阳”。肾阳虚会影响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如肺失肾阳的帮助则出现气急,吸气不足等症称为肾不纳气;脾失肾阳的推动则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心阳不足的症候;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肾脏本身气化不足则出现腰脊酸软等症;如果肾阳衰竭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微欲绝等危险的症候,称为亡阳。

  “阳虚则阴盛”,“阳虚生外寒”。肾阳虚必然会产生寒象,如行寒肢冷、面色光、腰脊冷痛、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等症。如果虚而寒象不明显,一般称为“肾气虚”。肾阳虚与肾阴虚同属肾虚,基本上相同;区别在于有无明显的寒象。

  肾阴、肾阳的相互关系

  肾阴与肾阳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滋养全身各个脏腑的作用,称为肾阴;推动全身各个脏腑的活动的作用,称为肾阳。肾阴虚和肾阳虚是肾脏病理的两个方面,虚而有热为阴虚,虚而有寒为阳虚。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阴阳、寒热,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两者又共居于肾脏之中,是肾精和肾气的具体表现,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阴液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需要阴液为基础。肾阴虚和肾阳虚往往相互影响,出现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的病理现象。

  我们对肾阴虚和肾阳虚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能平等看待,必须具体分析,看那个方面是病理变化上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以肾阴虚为主,在治疗上要滋补精、血,使肾阴充足,肾阳才能振奋。在中医理论上叫做“精能化气”。

  以肾阳虚为主,在治疗上首先要培补元气,使肾阳得到旺盛,才能促进肾阴恢复。在中医理论上称为“精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位置会变换,治疗的重点就要相应起变化。

  阴虚证

  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贪凉怕热、消瘦、口干咽燥、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

  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忌食或少食

  狗肉(脑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