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气功的起源发展 武术气功的作用有什么

  气功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这项运动,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经常练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青睐,而武术气功则是很多中青年人都会选择练习的,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武术气功。

  目录

  1、武术气功的起源发展 2、武术气功的作用有什么

  3、武术气功应该怎么练 4、武术气功分类有哪些

  5、武术气功之武术与气功的关系 6、练习武术气功时应注意什么

  7、常练武术气功有什么好处 8、武术气功之心法要领

  武术气功的起源发展

  武术技击与气功养生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功。武术气功强调把神气集中到形上,加强形的功能;主张动静双修,内外兼顾。

  武术气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昆仑派、南宫派等大的门派,包括轻功、硬气功以及点穴等内容。

  现在流行的武术气功有以技击为主和以养生为主之别:以技击为主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以养生为主的有少林派功法易筋经的神勇余力、峨嵋庄法等。在历史上,武术气功的发展对否定宗教起过重要作用。

  彭祖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彭城发明了彭祖气功健身法———导引术。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士魁先生经多

  气功鼻祖——彭祖年考证、研究出这一结论后,《气功与科学》杂志(1986年第一期)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气功源远觅始祖》。

  当早在部落氏族从游牧进入定居公耕时代起,彭城(徐州市)就有了气功健身活动,首开中国武术气功之先河。 彭祖发明气功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气功导引术也正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早雏形。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的《刻意篇》,是迄今发现的早、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之始的文字资料。

  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健身法”。许多出土的浮雕、壁画、画像石刻等历史遗存也都记载了彭祖年代先民习练气功导引术的图像。

  这就充分证明,“武术与中华民族的古代哲学、军事学、教育学、医学、美学以及丰富多彩的健身术或相互关联,或渗透其间”(《中国武术史》)。

  彭祖创始的气功导引术,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中国古代健身术。

  它把静功(呼吸运动)与动功(躯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大彭氏国先民健身强体的有效体育活动。

  我国*省学者陈鼓应先生为《刻意篇》作注释时就曾写道:“(导引术)这是一种健身操,形容动作如熊吊颈,如鸟舒展”。

  这种“健身操”,正是中华武术的初形态。

  几千年来,彭祖的导引功法对人们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具有很大的功效。

  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武术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由此看来,彭祖的气功导引术,无可非议的是中国武术的雏形,是武术气功的奠基石。

  彭祖气功导引术,作为古代有效的防身健身术,它正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源头。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

  据中国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

  《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

  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

  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

  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宋、尹则把老子的“道”和“气”统一起来,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又进一步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其“气论”对气功学的基础理论有很大影响。

  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吕氏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

  也是到迄今为止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战国至汉初成书的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从气功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古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一种社会医学,它所奠基的气功学,古时称为“黄老之学”,恰好符合当代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是气功锻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

  《素问•遗篇刺法论》更介绍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具体方法。

  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等,也都由此而来。

  先秦时期,社会上已有从事气功研究的术士、方士。

  气功养生术从休息以利于体力恢复的简单应用,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预防养生、祛病健身的导引气功。如楚国盛行导引行气,的方士就有“羡门高豀 、上成郁林、公乐聚榖”(宋玉《高唐赋》)。

  姜亮夫先生说:“燕齐以求仙方而延年为主,而楚南以养气而外生死为宗,故燕齐多方士,而楚南多隐逸……而导引行气,始于楚南。”(《屈原赋校注》)可见战国后期社会上气功养生术的普遍流行。

  《素问》即有“*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之论(《异法方宜论》)。

  《管子》则谓“故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此乃以稳定形神立法。

  《荀子•修身篇第二》提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乘之以调和”,提倡用中和法调节精神与形体。

  功法已有动功、静功等不同,并且收载在诸子的著作里流传下来。

  首先,用帆布或数层粗布制成茶杯粗细、长约一尺半的口袋,内装黄沙、缝口,以备击打之用。

  操功开始,先以咽气法吸一口气直送丹田,同时立即注意被击体表,不是用硬劲抵抗,而是提劲用意护卫,以不痛为宜。

  注意问题

  1、每个动作前都要吸一口气直入丹田,接着用沙袋轻微拍打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2、拍打时,思想、注意力要集中在被敲打部位,不能开小差,以免精神松懈,气血涣散而被击伤。

  3、拍打程序必须从上到下,紧密地依次拍打。如果拍打过稀或跳跃,也不要缩回补打,否则会造成气血截断、阻流而不流通。

  4、在拍打区域,意气跟着沙袋逐渐移动。不能贪省力,不能不用意气地随手乱打。

  这种锻炼对大脑、心力的负担很重,它们要使指气血跟着沙袋的移动而抵抗沙袋的拍击;气血要在大脑、心力的指挥下移动,对自身进行护卫。

  这种内在活动很难训练,只有日久功深,才能量变到质变,得到成功。

  5、拍打步骤与人体部位,是先右后左,先上肢后躯干与下肢。

  其次序如下

  上肢部:右臂正面——右臂反面——右臂下侧面——右臂上侧面。

  前躯与下肢:右侧胸部自肩前起,经乳部,直下至大腿正面、脚背、脚趾。

  抬右臂,自右肋下开始,向下至右腿外侧,经踝至脚外侧达脚趾。

  自颈下始,经胸正中,过小腹转大腿内侧面,经踝至足尖。

  背与下肢部:背部自肩开始,直下至大腿、小腿、足踝上止。

  从脊背大椎穴始,沿胸椎直下至臀部止。

  右半身拍打完毕,再拍打左半身,次序同上。

  以手臂为例,在拍打前先把手臂分成5段,每段规定一个小区域作为打的范围。

  这一范围是意、气、力集中的点,打时只能在这个点上,两者要相互配合正确,若是把意、气、力超越这范围。

  而打则集中在范围内,在这范围外的肌肉会僵化,皮肉内的通道即会被堵塞,今后气息无法畅通,影响练功效果,还会引起疾病。

  一条手臂分为五段,以肩臂为第一段,肘上为第二段,肘下为第三段,腕上为第四段,手背为第五段。

  打时应根据排列次序,打完第一段,将意、气、力运向第二段再打,如此一段一段拍打,天天如此锻炼。

  其次,从肩到手背、指尖用的是推挤压力,从指尖、手背到肩是用抽吸上提的劲力,两者所用的意、气、力不同。初练时不能掌握,久练后即能体会。

  一旦熟练后,即可用实力推动气、力前进。运用实力在开始时要慢,要使劲,劲到气也到。

  若全身都能如此,不论身体的任何部分都能做到这点,劲的运行也会由慢到快,这将是功成之日。

  拍打后可能出现关节弹响、肌肉酸胀,这都是应有现象。

  按摩功

  此功也称调和功或散火功。凡练过武术气功之后,都必须做去火的按摩功,否则日久积火成疾,会出现耳聋、目糊,这是一般的通病。

  尤其是在操功拍打练习时,发现抗击力不够的部位,应在该部位多做按摩功。

  若儿童练武,应多给孩子做全身按摩功。按摩功重点施功部位是头顶、目、耳三处。

  练气功日久,易出现郁积火毒、眼红、耳背、头部拧胀晕眩,而功后按摩可消除这些现象。除头顶、目、耳外,胸部、胃脘部、腰部都要作按摩散火功。

  按摩不同于推拿。按摩只是摩擦皮肤,推拿是多种手法,以渗透力治病。

  散步式

  练武术气功,不论哪一种功法,练功后都不能立即坐下,必须摇摆走动,或练拳,或体操,或舞枪弄棒,做到彻底散气、散火、散郁。经过数年的拍打和操功锻炼,全身皮肉之间自然形成功夫,不再畏惧重打猛击。

  同时可以在全身任何部位都做到气随意注,甚至有气包鼓起。

  练武术气功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可自备几种药物,如胸廊胀痛服用木香顺气丸,练功中暴怒伤肝,服舒肝丸等。练功时要避风避湿,否则风寒湿由毛孔入体易致病患。

  ②按上式站立1分钟之后,双手由两大腿外侧向前缓慢提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掌指朝前。随后两膝慢慢屈曲下蹲,桩的高矮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与此同时,两手平行下落至于双乳平齐,两小臂相平行,间距2尺许,肘尖向后,肘尖与肋下相距约两拳左右,手指自然伸直张开,掌心相照,掌指朝前,身躯正直,臀部内敛,重心落于两脚足心涌泉穴连线之中点上。

  全身肌肉,关节放松,呼吸柔和自然,不须要意守);

  ③按上述方法练功15~~60分钟后,两膝慢慢站直,双手回收垂直贴放于两腿内侧,约1分钟后,两手掌互相搓擦至热,以掌轻轻揩擦颜面部20余次。

  练习本式时,可以随意言谈,也可以看电影、电视或听音乐。呼吸柔和自然,不顺任何意守。练功从每次5分钟开始,以后每周增加5分钟的练功时间。

  初时感觉双腿及双臂酸胀、困乏,继之两腿还会出现颤抖现象,此时可以调高桩式休息片刻再进行练习。

  如能坚持练至每次站桩15分钟以上者,于每次练功时,即可感到腹部首先发热,须臾延至腰背、胸、头面、双手,后双腿及双足赤渐次发热,双手与双足有明显的麻、酸、胀、热的感觉。

  坚持站桩至60天以上时,于每次站桩时即感觉体内的内气下注两腿达双足涌泉穴,又由脚心返行至丹田,再向下行经会阴穴,过尾闾,沿督脉经头顶百会穴,再下行过承浆至腹中穴,又分为两股热流过液下沿手臂内侧注入双掌心劳宫穴,并直透十指尖过手背返回降至丹田处。

  如此反复练习,直至每次站桩内气注入双掌即出现掌心发热,十指有强热的触电感觉时,便可开始练习下式。

  2、力按千斤

  ① 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两脚平直,双足尖稍里扣,颈项竖直,百会上顶,沉肩松胯,下颏微收,口微闭,舌尖紧舐上腭,双目凝视正前方。两手下垂分别置于两大腿外侧,肘关节微曲,双掌稍微外撑,掌心向下,十指朝前。采用逆式呼吸,意念轻守丹田。

  ②以鼻吸气,并收提肛门及睾丸;然后,以鼻呼气,意领丹田内气上升至分膻中穴,并分作两股经两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双手掌心贯气,同时放松肛门和睾丸。十趾抓地,双手掌用暗劲下按,十指上翘,全身之气力集中于双手掌。吸气时,全身肌肉放松(除收缩睾丸及肛门外)意念内气从手臂外侧上升至头部返归丹田。此式共做49次。

  3、猛虎推山

  接上式,按逆式呼吸静立调息1分钟后,吸气,双手同时向后、向上划弧至两肩前,十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呼气,十趾猛抓地,全身之气力集中在双手上,双掌如推千斤重物向前缓慢推出,意念内气从双掌心及十指尖奔泻而出,呼气时全身紧张,松肛,松睾丸。吸气时双手回收并向右、向上划弧转圈于肩前,呼气时双掌推出。如此反复共做49次。

  4、凤凰展翅

  接上式,采用逆式呼吸,鼻呼鼻吸。吸气时双手小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抬起。肘尖向下,沉肩挺胸,双掌高与肩平齐,掌心分向左右,手掌稍下坠,腕关节向背侧凸起,同时收提肛门及睾丸,然后十趾抓地,双手如推千斤重物用力向外推去,意念内气从丹田上升至膻中穴,再分向两肩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十指及掌心奔泻。呼气时全身放松,松肛、松睾丸,双手收回如原来姿势,意领内气从手臂外侧上升过头部返回丹田。共做49次。

  5、海底捞沙

  接上式,采用顺式呼吸,鼻呼鼻吸。吸气时双臂下垂置于腹前,肘关节略外撑,双手握拳,拳面相对,拳心向下,意守丹田。呼气时,慢慢弯腰,双拳变掌,掌心向下,掌指相对,随身体向下按压,同时放松肛门,睾丸,至双掌心触地时,气刚好呼尽,意念内气全部贯注入双掌,然后双掌变拳,如持千斤重物缓慢上提,上身徐徐直腰,同时吸气,提肛,手睾丸,意念内气从双掌返回丹田。共做49次。

  6、攀星拿月

  接上式,采用逆呼吸法,鼻呼鼻吸,吸气时双掌如托千斤重物缓缓上举过头,掌指朝后,掌心向上,目视双掌,意念内气全部上注双手,同时,十趾抓地,收提肛门及睾丸。于吸气末时,喉头配合吸气动作吞入一口气,然后闭气,双掌变拳,双拳攒紧如拉扯千斤重物徐徐下拉至双侧肩前。呼气时全身放松,松肛,松睾丸双拳,意领内气回归丹田。如此反复做49次。

  7、铁牛耕地

  ① 双手平行撑地,掌心向下触及地面,双手间与肩同宽,两手臂伸直,双脚拼拢伸直,以脚趾尖着地,腰胯尽量向方弓挫,臀部凸起,腹部内收。采用顺呼吸法,鼻呼鼻吸,精神内敛,注意力集中于双手掌心劳宫穴上。

  ②均匀深长的吸入一口气,于吸气末时,以喉头配合吸气动作吞入一口气,并以意导气慢慢下沉至丹田,然后闭气,双手肘关节屈曲,全身向前,向下探,以头部接近地面而又未触及地面为宜,随之双足后蹬助力,同时身体塌腰并继续向前,向下依次以胸、腹、胯等部位略近地面一滑而过。

  在身体下探运动的同时,以鼻腔均匀地喷气,收提肛门及睾丸,平以意导引内气从下丹田上升至中丹田经双腋下,沿双手臂内侧向下贯注输入双手掌心劳宫穴。

  ③吸气,同时头部向上抬起,直臂挺胸,腰胯部向后弓挫,臀部凸起,全身赤随之后挫,恢复原来姿势,松肛,松睾丸,并意念内气从手臂外侧返回丹田。如此前探后挫,循环往复,力尽为止。在练习当中,注意动作要与呼吸紧密配合,不要太慢或太快,动作须连贯协调,中间不可停顿。 初习此式十余次时,即觉力疲气涌,头胀腰酸。

  但行之即久,次数可逐日增加,至每次行功百余次而力不乏气不涌时,再将双脚位置逐渐垫高,又逾百余次后,方以10公斤的石块置于背上缚固,如法行动,俟背上石块增至50公斤仍可行功逾越50次以上方止。

  8、神气掌

  将蜡烛一支点燃,置于桌上立稳,练功者马步站立与蜡烛相距1米远,头颈正直,双手抱拳于两腰际上。双目平视蜡烛,接逆式呼吸,以鼻吸气,收提肛门及睾丸,然后将右拳变掌,向前直立掌推出,同时以鼻喷气,以意导引丹田内气上升膻中穴经腋下,沿手臂内侧下注右掌心,并从右掌心劳宫穴穿透而出,同时放松肛门及睾丸。吸气时,手臂回收,以意领气从手臂外侧上升头部返归丹田。

  练至右手发酸,发胀时,则换以左掌如法习之。待到一举手发掌即可将桌上点燃之蜡烛击灭之后,在距蜡烛2米击掌,又俟能将蜡烛灯击灭后,再距蜡烛灯3米、4米、5米处发掌几击灯,如在距灯5米外仍可将蜡烛灯击灭,则大力金刚掌之内气神力初其,即可操练下式。

  结语:本文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武术气功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经常进行气功练习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达到养生的目的,使得身体变得更加强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