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的功效和作用 马鞭草的治病方法

  马鞭草是一种功效独特的中药材,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不错的辅助作用。但是有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马鞭草,今天就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马鞭草的相关知识吧,包括马鞭草的功效和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哦。

  目录

  1.马鞭草的介绍 2.马鞭草的功效及作用

  3.马鞭草活血散瘀的方法 4.马鞭草促进睡眠的方法

  5.马鞭草安神舒压的方法 6.马鞭草治疗支气管炎的做法

  7.喝马鞭草茶的好处有哪些 8.马鞭草的临床应用

  马鞭草的介绍

  马鞭草属于多年生的直立草本植物,一般是在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目前在中国的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生存。一般是全草供药用的,且性凉味微葳, 具有不错的凉血、散瘀和通经消胀的功效。

  药理研究

  1、抗炎止痛

  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镇咳

  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对子宫的作用

  当马鞭草的浓度为1.6×10-2g/ml时,可以通过实验发现:对白鼠子宫肌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加入马鞭草后可以引起紧张性增加。而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相对来说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的变化。

  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实验中马鞭草和PGE2有相互增强作用,而和PGF2a则只有相加作用。马鞭草在足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浓度时,对空肠平滑肌去没有明显作用,也不能增强PGE2对空肠平滑肌的作用。

  马鞭草促进睡眠的方法

  有减轻压力的效果,可使人感觉放松,并在舒缓的气氛下入眠!和花草茶混喝,除了健康的排毒,轻体,瘦身,还可以安神,舒压,是上班族,熬夜族的佳搭配。

  1、配方

  马鞭草精3滴,薰衣草精油4滴。

  用法

  将所有加入熏香灯中,于睡前熏香即可。

  2、配方

  马鞭草精油3滴,迷迭香精油3滴,甜橙精油2滴。

  用法

  洗澡后,在一浴缸水中加入上述复方精油,进行泡浴10-20分钟。

  3、配方

  马鞭草精油3滴,葡萄柚精油2滴,甜杏仁油10ml。

  用法

  将精油及甜杏仁油混匀后备用;再将混合的油加入水温约37-38℃的热水中,将双足放入浸泡,加以按摩即可。

  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摘元方》)。

  ⑼治疟无问新久者

  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千金方》)。

  ⑽治乳痈肿痛

  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

  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

  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

  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

  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

  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江西《草药手册》)。

  在基督教中,马鞭草被视为是神圣的花,经常被用来装饰在宗教意识的祭坛上。

  此外,在过去一般人认为疾病是受到魔女诅咒的时代里,它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以解除魔咒。

  在古欧洲,它被视为珍贵的神圣之草,在宗教庆祝的仪式中被赋予和平的象征。在文艺作品中对吸血鬼有克制作用。

  马鞭草又叫马鞭梢、铁马鞭、白马鞭、疟马鞭、凤颈草、紫顶龙芽草、野荆芥。

  全草含马鞭草苷、鞣质、挥发油,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B—胡萝卜素。

  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1、疟疾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2、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用马鞭草锉细,晒士,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

  3、大腹不肿。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再次浓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渐加至四、五丸,极效。

  4、阴囊肿痛(肿大中升,睾丸疼痛)。用马鞭草捣烂,涂搽。

  5、妇女经闭,结成索子。用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锉细,加水五斗,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热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6、乳痈。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块,共捣汁内服,以渣敷患处。

  7、疥疮。用马鞭草捣汁,生饮半碗,忌触铁器,十日内愈。

  8、赤白痢。用马鞭草五钱、陈茶一撮,水煎服,极交。病初起时,用马鞭草根、焙干、捣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汤送下。

  药性:味苦,性寒,归肝、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