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事的速度竟决定你能活多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对健康生活研究的深入,很多人知道了原来走路的速度也是关系到我们的寿命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正确的走路,也不知道走路的好处是怎样的,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忘记你手掌上的“生命线”和复杂的医学算法。有研究表明预测人类寿命和测算行走速度一样简单。

  某大学的研究人员近采集了将近35000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的数据,发现步速每提高0.1m/s与死亡率降低12%的数据具有相关性。例如:75-85岁的老年妇女中,92%的快走者(速度在1.4m/s及以上)多活了10年。只有35%的慢速者(速度在0.4m/s及以下)可以达到同等水平。

  研究学者认为,速度反应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很多器官和系统心脏、肺、肌肉、关节、骨头、大脑,这些都与我们的活动方式相关。她推测步速或将成为医生评估病人病情的一种低技术含量方式。慢步速表明问题会较严重且刺激病人提高可改善的健康因素,如血压、饮食以及体态。

  自我检测

  专家建议每年测量一次步速。6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可通过下表对照自己的结果。65岁以下应比较历年结果(如果有突发性的改变需告知医生)。

  1.在地板上用测出4m的距离并用胶带标识;

  2.测量时以日常速度从起始点走到终点,在停表之后继续走几步;

  3.用4m除以所用的秒数。

  怎么走路才算锻炼

  走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老少皆宜的锻炼方式,为很多人所采用。但有些时候,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

  强度:每天至少快走40分钟

  认为,通过走路健身的方式肯定是好的,但走路分为散步和快走,散步无法达到健身效果,只有快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锻炼的作用。

  作为一种运动强度不大的健身方法,快走对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有着较好的效果。美国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死亡率更低。因为快走不仅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很好的锻炼效果,且相比其他运动,对身体的损害也小。

  专家认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不少国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的口号,其实就是对锻炼时间的量化处理。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刚开始锻炼的人可逐渐增加时长,从快走半小时开始。快走时,一般应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120~140次,且出汗为佳。身体状况较好的中老年人通过快走可能达不到出汗效果,这时可以辅助慢跑,做到“走跑结合”,进而达到较好的健身目的。

  姿势:脚步正,曲臂摆

  “人正常走路时,都会略微有一点‘外八字’。”专家说,轻度的“内外八字”都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如果走路“内外八字”的状况严重,就需要及时调整甚至就医。因为习惯“内外八字”走路的人,会由于发力点和着力点与正常走路的人不一样,造成髋关节和膝盖的过度磨损。

  用这样的不良姿势快走锻炼,非但起不到健身效果,还会加重膝盖和髋关节损伤。走路姿势不正的人,通常鞋子磨损也比正常走路者更快,建议鞋总在一个地方磨损的人好去医院咨询,及时纠正走路方式。

  专家表示,快走时,还应配合正确的摆臂姿势,即曲臂摆,因为直臂摆容易使胳膊充血,引起不适;而在走路步幅上并没有太多要求,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就好。

  方式:正走、倒走、踮脚走混着来

  不少老年人喜欢倒着走,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方法。专家说,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另外,踮脚走也可以锻炼到腿部肌肉,尤其是让小腿肌肉更紧致。但无论是倒走还是踮脚走,都属于非正常的走路方式,容易对髋关节和膝盖造成损伤,因此,它们可以作为辅助练习,却不能时间过长,以每次5~10分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