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的现状以及两大拳系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各式各样的古龙金庸小说,还有现在网络上盛行的一些武侠小说,都给它带来了一种迷幻色彩,武术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不过随着现在社会脚步的发展,它的真正功效反而被人们忽略了,大多数都是集中它的养生以及自我防卫上面。
我觉得即便是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不应该就此忽视了中华武术的未来和发展,不得不说实在是太可惜了毕竟是我国先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其中的内在含义,还是它本身就拥有的能量,都是应该得到重视的。
中华武术的精神和灵魂永远不应该消失,毕竟这是一种伟大的传承,和智慧的凝聚,今天小编就中国文化传承和一些比较有名的武术派系,来给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了解一下。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武术却离人们越来越远,现在的人们开始追逐奥林匹克精神,却忽视了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要在国内进行宣传和继承,而且要让中华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传承和继承中华文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对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影响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传承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的发展现状
中华武术起源于古老的中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辈们在和大自然作斗争和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项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发展。
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也跟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候,中华武术也开始了由近代武术向现代武术转变的新旧交替阶段,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新中国到现在现代武术也已经经历了几十多年的时间了,武术运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论从武术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2008年武术作为一种特设项目进入奥运会之后,中华武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舞台。
但是,中华武术的发展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武术不断发展的背后也要看到中华武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武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武术的前景和未来并不是十分顺利。
中华武术脱离群众,武术有向表演形式发展的趋势,中华武术已经慢慢远离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只知道中华武术,但并不了解其精神内涵和实质。
这对于每一位武术工作者或者是武术爱好者来说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在竞技体育如火如荼的今天,奥林匹克精神已经开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出路究竟在何方已经成为了已经成为了武术工作发展的难题。
总之,中华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其发展道路也是曲折的,但是,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形意拳系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与武当、太极、八卦并称内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出现于明末清初,为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字龙峰)所创。相传姬际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学艺十年,颇得少林秘传,尤精枪术。当时正值天下大乱,姬际可考虑到处于乱世可执枪护身,倘若处于太平之世,不带兵刃,一旦遇到不测,将何以自卫?于是他变枪为拳,取“以意为始,以形为终”之意,创编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后来,形意碰撞逐渐衍化成三大流派,内容也不断丰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县人戴龙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县人,以经商为主,拜戴龙邦次子戴文勋为师,学艺十年,人称“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后传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龙邦的师兄弟马学礼。马学礼是洛阳人,回民,所传多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国初年,河北、河南两派形意先后南传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后又远传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传不广。
形意拳系的终形成应在清末。
形意拳基本属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动物的捕食及自卫动作而成,即所谓“象形而取意”,如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等。山西、河北两派多用梢节(拳掌),河南派更注意发挥中节、根节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击敌。
形意拳雄浑质朴,动作简练实用,整齐划一,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单练式,一个动作左右互换,来回走趟。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个动作可重复演练达数万次之多。一旦遇敌,在速度、力量、准确性方面均可达到惊人的进步。
在技击原则上,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门,硬打硬进。拳谱说:“视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在交手时,则要求“遇敌犹如火烧身,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形意拳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敌人打来,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须致命一击,便可取胜。清末时,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将强敌打飞(如李洛能、郭云深),乃至一拳将强敌击毙(如马学礼的外甥马三元)。所以形意拳门规甚严,不准轻易与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规定:凡忤逆不孝者,贪财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为弟子;凡练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须忍让,也不准在街头卖艺。
1954年,美国有一位名叫吉尔比的格斗高手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市见识了一位华人拳师演示的形意拳,大为惊佩,认为它是“拳术中的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险性”。
形意拳也属于道家拳派,讲究内功训练,在应敌时要求以意念调动出体内的大潜能,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在触敌前的一瞬间发劲,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缩短了出拳距离,使得形意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往往可对敌人内脏造成伤害。所以,形意好手们在一般情况下,绝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
形意拳以少胜多,以拙胜巧,以快击慢,以刚摧柔,其动作却是质朴无华,甚少跳跃,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20世纪20年代,王芗斋(郭云深弟子,1885年-1963年)又在形意拳的基础上舍形而取意,创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
意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武术的一次革命。王芗斋大胆舍弃了武术的所有传统套路和固定招法,将站桩功提高到首要位置。意拳没有套路,没有招式,只讲究随机应势,应感而发。王芗斋曾在一招之内,击倒世界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匈牙利人)。他又曾多次应战日本柔道高手,均是一招将对方击倒。
形意拳动作简约,切于实战,顺应了武术发展的潮流,所以传播很快。此外,该拳系的历代传人较少保守性,并致力于理论研究。它与太极拳系一样,都是以其潜在的文化优势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结语:这篇文章就这种给大家介绍了我国无数的发展,以及其中两大派系的介绍,各位对武术有兴趣,或者不忍它被埋没的朋友们,可以来仔细阅读一下,感受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兴衰以及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