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深入探究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想要练好太极拳,需要的是意气力三种相结合,只有这三种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的练好太极拳。这三种相结合能够促使大脑更好的工作。同样会给太极拳者带来养身的作用,从而达到练习太极拳的目的。
一、心静与意静的问题
意的意思就是,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主要把自身的集中力都集中到练拳上。
思想要集中,万念归一,不能走神。要做到“脑必静,思必纯”、“意从脑施,静从思纯来”。首先要意识到套路,一势一势认真地按规范要求去练;其次要意识到呼吸与动作协调好。抻吸、收呼;扩胸则吸,收胸则呼;起则吸,落则呼;蓄劲则吸,出击则呼。这是“内练一口气”的主要内容。再次要意识到用腰带动浑身动作打出柔劲来。其表现在出拳的胳膊稳沉有内劲,脚落地沉稳。静、松、动、气协调好,打一会,手发热、胀,这表明血液流畅,大脑清明,精神爽,身体舒适,这是练拳的良好征兆。
但是,代代相传的太极拳理论,它讲的是心静。说什么“学拳者悉心静气”、“练太极拳主要是练心”、“心平气和”、“要心不妄想”、“要锁心猿”、“静定心法”、“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钥匙”、“要心静”、“先在心,后在身”、“心主乎敬、又主乎静”……
上面讲到的引句大都指的是心与脑的,一般人起来都不能去理解。
心每天能跳动10万次,向周身提供6000~12000毫升富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濡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细胞生长发育。尤其是大脑重量虽只占体重的2%~3%,但脑的耗氧量却占人体总耗量的20%~30%,但脑组织本身几乎不储备供能物质ATP,全靠血液循环带来的氧合血红蛋白里面的氧气,来维持生存和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低。由此可见,心静不供血怎么能行?其实心就是供血的动力,它不具有意识功能。所谓“心静”的真意就是意静,“意”在脑不在心。“意”是脑的功能。
那么为什么武术界和武术刊物书籍,老提“心静”指心谈脑呢?其根源是受古典中医学的影响所致。因为中医理论是太极拳代代相传的理论依据。中医理论称:“藏象学(按:中医解剖学)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中医理论把“心”论述得详而尽,把脑论述得略而简。我注意到《参考消息》曾刊登一名西班牙记者说: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史要记在脑里,而中国记者则说……要记在心里。因为外国记者没受中医理论纰漏的影响。
二、气与血的问题
中医学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自然界所产生,而自然界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天人合一”首选应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抱朴子)。人的形体构成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古人日:“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景岳全书》)。又说:“人之所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医门法律》)。因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一个“气”字就有:
在传统的太极理论之中,气也是很难的理解的。比较的广义。
不过用人体科学说话,可以将“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理解为:“有氧则生,无氧则亡”。虽然比中医说狭义,但更接近生活实际,好懂。氧是人生命第一需要。新鲜空气含氧20.93%(按体积计)。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高空、高原、水底作业者重度缺氧,低于18%时都需补充氧气。如果脑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在8~1 5秒内就会丧失知觉,6~9分钟就会造成不可医治的损伤。我体悟这就是有氧则生,无氧则亡的直感道理。
从武术书籍刊物杂志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谜团解释不通。例如:肺呼吸和实为生理功能的胸呼吸、内呼吸、外呼吸、以及意念气所谓丹田呼吸、胎呼吸(胎息)、毛窍呼吸、大小周天呼吸甚至有腹式顺逆呼吸等。
这么些呼吸名称,我体悟都是同名异类,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必须共同把它理顺弄清:
1.实质性的肺呼吸。肺呼吸是指吐故纳新制造氧合血红蛋白的过程。肺呼吸是动脉血即氧合血的唯一制造者。中医理论曾说:“人之所赖,惟此气耳!”“惟”也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呼吸专用词非它莫属,只有它才称得起有实质性的呼吸。
人体生理的肺呼吸本来很简单,就是一吸一呼,或者说一纳一吐,或一吞一吐;一吸一呼就是一顺一逆,吸就是顺,呼就是逆,顺不能反呼,逆不能反吸,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顺、逆呼吸质量大不一样,顺是纳新空气里的氧气,逆是吐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由于肺呼吸功能的作用生化了两种物质:一是筛选吐出二氧化碳;二是纳氧合成了氧合血红蛋白即动脉血。为濡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细胞提供了物质基础。
2.功能性的呼吸。这是医务界按其功能称谓“内呼吸、外呼吸”。按生理学上讲,肺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叫外呼吸,流经肺部红血球带走肺内的氧气,并向肺内排出血内的二氧化碳叫内呼吸。胸呼吸一般指的是肺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