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小架 做这运动让你远离疾病
陈式太极拳在我国太极拳武术史上起源早的门派,陈式太极拳小架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经常练习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身体有很多的益处,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教程学习一下。
目录
1、陈式太极拳小架 2、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好处
7、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要求 8、陈式太极拳小架与大架三个特点
陈式太极拳小架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对当代人养生有很高的价值,练习太极拳也是新时代发展的潮流。
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
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等各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太极拳是武术中的内家拳,也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奇葩,因为太极拳不仅是门武术,也是一项养生运动。
溯源
在陈式十四世、陈家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陈家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庠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
本少年时练习族内相传已久的外家拳炮锤,收有门人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其师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
追溯其根源,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和中医经络学说,这就是研究太极拳的价值所在。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诣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得到父亲外家炮锤之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并无小架。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
陈家后人按有本所传赵堡太极拳改编了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柔少的拳架,虽然其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但严格有序的遵循了其师陈清平所传授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
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的拳学自陈家沟(而是学与临镇赵堡镇陈青萍先生)。”
陈式十五世陈耕耘为了随父走镖谋生,因其父陈长兴终年在外,遂求教于族叔有本公。为了使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式的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
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将这种架型就在其家族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
1928年被聘到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陈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历史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徒弟掌握了画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所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出现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
大架拳手也要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也开始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
当代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
《图说》自序:“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
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