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敏32式太极拳 分解教学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之一,是我国对外交流文化的重要项目,现在很多人都瞎换学习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本期给大家推荐的太极拳是吴阿敏32式太极拳,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还有独具风格的推手法,供两个人或多个人互换地进行锻炼,太极杆又称作粘杆也是两个人一起来练习的。

  太极拳的宗旨是通过锻炼改变人的自然运动素质,人身,包括思想和*,本来就是一个能够自己运动的统一体有机体。

  人自出生以后,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运动的条件。随着生活前进,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包括思想和体质,培养出本领,这就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只是被动的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在思想上的表现,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哦变化而变化,并且反映出极大的惰性。

  在体质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运动速度和力量,但反映出极大的笨重性,对于来自外界的侵袭,思想是紧张的,排除的方法是以体力和速度进行直接的对抗或者逃避。为了有效的排除疾病的侵袭,用“强化本能”的方法来解决,即增强体力。

  加跨速度,并在这种基础上变换运动方式。它的运动特点是用视觉接收外界攻击的信号,反应给大脑,由大脑做出判断,发出指挥信号,使肢体形成见力加力或见速加速的运动形式,表现为间接地反复进行。

  主动地攻击或者被动地进行对抗,其效果就是“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太极拳称这种直接以体力和速度来排除外来侵袭的能力为“先天自然之能”。这种信息反应指挥系统,称之为第一信息指挥系统。

  太极拳采取另一种线路来进行锻炼,它不但不有意地强化人的本能,而且还要对人固有的本能加以改造。

  太极拳并不否认力和速度的效能,而力和速度的运动方式方法是辩证的统一。在速度上太极拳的实质是快,但是不是绝对的求快,而是求速度快慢的辩证统一。对于力量也是如此,不否认用力,但不是追求绝对的力大,而是求力量大小的统一。

  从前人们的经验和我们能的亲身感受,从理论论到实践都是合乎辩证法的。太极拳通过一定的形式的锻炼,把人们的信息反应到指挥系统,由第一信息指挥系统改变为第二信息指挥系统。

  第一信息系统有很多缺点,用视觉的来的信号,与攻击的对方没有直接接触,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很多是假相,不是实质,根据像和表面现象做出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一意地加力,加速会造成严重的消耗,“过力伤血,过速伤气”,气血两伤,人将至病。

  特别是对体弱患者,从健身角度和祛病角度都是不适宜的,这种消耗是无益处的,主动攻击易中圈套,被动反抗经常失利,间断进行留有可乘之间隙,根据这种具体的辩证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是,太极拳并不否认第一信息指挥系统某些时候有效,而发现它有严重的缺点,习惯*尤为严重,就是开始练太极拳或有相当水平也难摆脱第一信息指挥系统的影响。

  因此,太极拳的锻炼路线是将人的运动方式从第一信息指挥系统,转化为第二信息指挥系统,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养成新的习惯,这种转化过程的速度和效果需要有下列条件。“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要自己钻研总结。

  第二信息指挥系统,对于外来的信号,不但用视觉来观察,而且用身的触觉来体验,因为触觉的体验更能反映出来事物的本质,可以触到对方意念的真实性。

  太极拳把触觉的锻炼放在主要,把视觉的锻炼放在次要,但次要并不是不要,因为她是阴阳的一个方面,没有次要就没有主要,没有阴就没有阳。太极拳练到高程度可以感觉不用视觉来解决技击问题。

  用感觉反应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反应信号,不仅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有意的侦查。

  信号反应到大脑后,要做出力量大小,接触点,方向速度,“劲”的表现性质,意念的真假虚实变换等等判断而后发出指挥信号,使身体做出这样的运动形式,即根据拳论所讲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为之一贯”的道理。

  并以“粘粘连随不丢顶”的法则再加以“粘走化借”之劲,引进落空而后拿之,发之,皆是见机所施。内“劲”的运用过程,连绵不断直到将外界的干扰排除为止。

  表现上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忽隐忽现,轻零活泼,应敌变化,这就是第二信息指挥系统的特点,养成习惯,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不但盘拳,推手时如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体现出这种新的运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