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技击的力量要素

  技击是武术的核心,所以太极拳技击也是太极拳当中的核心,今天小编就以太极拳技击中的“力量”要素来和大家做介绍。希望大家在学习之后可以有所提高,并且在太极拳练习的实践中能够得到应用。

  技击的练习,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进行基本功练习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振兴,中华武术开始走出国门,同时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拳等,这些在中华武林中直接或间接派生出的搏击术,开始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能否屹立于世界博击之林,能否经得起外来搏击界的挑战,中国武术界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

  七十年代初期,国家体委为了破除武术界的迷信、玄学,邀请了武术界资深人士,其中也有知名的太极拳家,就武术界的现状、武术的对抗规律进行了科学论证与研究。并在体育院校进行技击对抗试验,取得了可喜成绩,实践表明,技击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决不是用某个指标或数据来衡量的。

  由此可见,太极拳技击的由来是有一段历史的。

  八十年代初,国家体委相继开展了太极推手对抗试验,统一了太极界的认识:在瞬息万变的技击对抗中,要战胜对手,掌握制胜的主动权,表现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为招法,即外在身体形态,它包括身体姿势、位置、力量、速度、平衡等;无形的为精神、意识、气势、节奏等。

  按照不同属性和层次,可将太极拳技击概括为:力量、速度、技术、战术、心里五大要素,它是技击能力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下面逐一阐释。

  力量

  力量在武术运动中是个综合的概念,是技击者绝对力、耐力、意志力的综合体现。

  力量的运用,需要我们掌握各种技巧,不能依赖蛮力。

  技击的实施效果是通过力量体现的,一个没有经过太极拳锻炼的人,身体的力量是散乱的、有限的,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正常健康的男性在十八岁之前力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十八岁以后力量增加变慢,到二十五岁时达到大力量。

  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减小力量的衰减,使人体经常保持充沛的体力。

  太极拳锻炼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调动人体的力量潜能,其一为肌肉的潜能,在螺旋缠绕中使肌肉的素质得到改善,弹性得到增强,收缩力明显增大;其二为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既全身之力在意念的作用下向同一作用点汇集,从而产生巨大的爆发力,在技击中称之为整劲,整劲练成后既可产生多于常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打击力。

  力量在武术中有不同的层次。通过太极拳锻炼所获得的劲称为内劲,同样是人体的内力,从这一点说,劲与力是一回事。

  所以《中国武术大字辞典》对劲的解释是

  (1)强有力

  (2)犹作“力”。民间劲、力多通用。

  (3)经柔练之力。武术界一般将经过反复柔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称为:“劲”。整劲善于变化,擅集全身之劲于一点,并能与全身技法紧密结合。

  “劲”与“气”的密切结合便成为“功”。这是武术力量表现的高形式,是意气相随的力量境界。

  劲力的大小决定技击的胜负。太极拳属功技拳,阴阳兼备,刚柔互用,试想激烈的技击中拳脚相加、电闪雷鸣,容得你不用力而取胜吗?一味柔弱就意味着被动、挨打。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用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催迫不捷”。(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技击中所表现的刚劲是将全身之劲聚于一点霎那间如迅雷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只要具备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力量才会掌握技击格斗的主动权,给对方以重创,稳操胜券。

  那么太极拳论提出的“用意不用力”又该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之说恰恰是为了长力,它是太极拳获取内力的法门。太极拳在行功中,通过放松人静,以意灌注于招招式之中,使周身气血通畅,逐渐产生一种雄浑的内劲,这是太极拳内在的力量。陈发科前辈曾指出:“力与巧是应当结合的,但力是基础,巧是拳法。”洪均生先生也曾说过:“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这两位大家精辟的语言道出了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素-----无力不成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