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理解太极拳的收敛入骨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功效包括为重要的就是养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练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它自身拥有的太极特点,我们都在为这种太极拳特点去传承。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不夸张的说没有人不知道的,正如这种作用越开越多的人学习。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现在可以通过各种医学仪器来检测出健康指标。尤其是某些疾病的早期检测,得以及时治疗,这是现代先进医学的成果。古代医学则以目测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所谓四诊八纲,黄帝内经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把“望”放在了第一位,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谓之巧。古人用望诊就能洞察病情的轻重缓急,这些我们从扁鹊治病中已早有耳闻,其神奇令人叹服。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反映出其健康状况。有的人未老先衰,五十多岁的人已经弯腰驼背,上上楼梯心跳加速气喘吁吁。而有的人八十多岁了,还是那样的精神。就像我的拳友王继振,85岁了,还是步履轻盈,有些年轻人都不如他。他大的特点是牙好胃好眼睛好。而且他的骨节也特别坚硬,他曾让几个年轻人用拳头猛击他的手,结果反而年轻人直喊手痛,他却丝毫无损。后来有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说很简单。功夫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在骨上。
在太极拳中的拳书中有一篇名十三势行动心解的拳论,内容是比较的经典的。但作者是谁还不清楚。
但根据《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中有《太极拳十三势行动心解》的篇章,可以推测,该文应属张三丰祖师的原著。其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其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是告诉我们,太极拳是炼气,也就是气功的拳。“以心行气”,是指以意导引呼吸之气,使之气沉丹田,也就是使丹田先天之气运行于周身。“务令沉着”,我们解释为行气必须深着沉实,不可有一点点粗浮飘忽之意,这样才能收敛入骨。“收敛入骨”是指气行周身,敛气如脊骨,凝为骨髓。人体骨质密度高了,有利于延年益寿。
怎样才能做到收敛入骨呢?其实是有关“气”的问题。按照中医理论,指由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交汇修炼而成。
例如我们用鼻吸收新鲜空气,经气管入达肺,称之为后天气,这个后天气在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即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氮(废气),然后氧气经由横膈一直下于丹田,通过练功,使丹田之精液生暖,气机鼓荡。同时以意导气由海底至尾闾,经命门、夹脊,入上玉枕,进入大脑。脑为上丹田,诸阳之会,气进火复凝成脏液,遂乃收敛入骨,继之凝为骨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练精化气,还精补脑,即道门丹功小周天的运行,接着再练成大周天的运行,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此乃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更是延年益寿的基础。陈微明将此注解为“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凝之处矣。”《十三势行动心解》非常重要,学太极拳的人务必要认真揣摩。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讨论这方面的体会。
大家都知道,练习太极拳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能把自身的气能收敛入骨,从而达到将骨坚髓充。
一般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经不起一点点碰撞。去年冬天上海下大雪,我骑电动车外出办事,因地面结冰*打滑,我甩出一米外倒地,起身发现竟然没事。说明我的骨质坚硬,大概是练太极拳的关系吧。
《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说是暴君纣王,遇到一个老者和一个年轻人,只见老者虽已古稀之年,但精神矍烁,满面红光。而那位年轻人则显得面黄肌瘦,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纣王便问他的妖妃妲己这是何故。妲己说,老者虽已年高,但其骨质坚硬,骨髓极为充盈,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而那个年轻人则骨质疏脆,骨髓稀少、枯薄,为短寿之相。纣王不信,令人将这一老一少敲骨验髓,情况确如其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