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一部位突出暗示大病

  很多时候我们身上有凹起会不注意,或者注意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切除这个凹起部分,却没有找根源,屁股上面有凹起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皮下囊肿造成的,这个不彻底治愈就会造成反复发作,严重时还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很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在发现肿块的时候要及时检查。

  小米生下来一个月,父母就发现她小屁屁外长了一个肿块,当时就切除了,没有再做其他检查。

  长到3岁的时候,屁股上又出现了一个由内而外生长的肿块,因为年龄还比较小,就给她做了穿刺和局部的切除手术,很快伤口就愈合长好了。

  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彻底解决。在此之后,每隔3-5年小米都会复发。

  随着小米的年龄增大,这变成了小米妈妈的一块心病。很巧的是妈妈找到了医院专家,并在网上和他取得了联系。

  专家说,从影像学和以往的病历来看,这应该是皮下囊肿,这个囊肿应该是良性的,但是它的部位由于在骶骨之前,位置非常深。

  所以之前的切开引流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囊肿内只要有内皮细胞,就会在愈合封闭后继续分泌液体。

  要整体切除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从腹腔进去的确会有很大难度,但是只要手术技术熟练,再加上有丰富的经验,就能切除囊肿。很快,小米就被安排了小切口的腹腔镜手术,终手术非常成功。

  发病原因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被膜,故用“椎管内脊膜囊肿”来总称这类疾病。椎管内脊膜囊肿多数被认为是先天性的,也有部分是后天获得的,各型的成因有所不同。

  不论何种原因,囊肿的形成总是由于其初期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随着动脉搏动进入,终由于流出不畅或因液体静水压而逐渐扩大。

  疾病症状

  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患者多数无症状;25%的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患者有症状。骶管内有支配鞍区、大腿背侧、会阴区的感觉及运动神经,还有支配大小便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囊肿靠近头端会压迫坐骨神经。

  故骶管囊肿临床表现以慢性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疼痛不适为主;还可伴有大腿背侧疼痛、坐骨神经痛、甚至神经源性跛行。

  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

  骶前囊肿是发生在骶前间隙的一大类囊性肿物,临床常见类型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成熟畸胎瘤。表皮样囊肿来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迷离的残余外胚层组织。

  皮样囊肿、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皮样囊肿以单胚层组织构成,含表皮和附件,成熟畸胎瘤有3个胚层的各种成熟组织构成,内含皮肤、肌肉、骨、软骨,消化道上皮、脑等组织。

  骶前囊肿一般发病隐匿,早期无症状,体积较大时,往往压迫周围组织及脏器,与直肠、阴道、盆壁组织及骶尾骨韧带筋膜关系密切。

  影像学表现:直肠、盆壁与骶骨之间肿物,体积大小不同,周围受压迫粘连的脏器也有所差别。共同特点是:肿物呈囊性状态,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间隙清晰。

  对骶前囊肿切除术认识的不足之处

  因为骶前各种囊肿影像学多数表现为囊肿占位,边界清楚,周边组织间隙清晰,容易给外科医生一种假象,认为骶前囊肿如腹盆腔囊肿一样(如:卵巢囊肿),边界清晰,容易分离切除。

  临床实践证明,骶前囊肿虽然影像学显示呈囊性形态,边界清晰,但多数囊壁与直肠壁呈致密性粘连或融为一体,与直肠壁完整分离相当困难。部分囊壁纤维组织浸入骶尾骨韧带。

  较大体积的囊肿与阴道壁及盆腔壁血管也有一定的关系,术中容易顽固性大出血。有手术切除史的患者术前均被告知手术简单切除,也有术中发现囊肿壁与直肠壁关系密切,术者担心损伤肠壁出现肠漏而残留部分囊壁,导致囊肿6个月后复发。

  还有因为囊壁与骶前筋膜关系密切,术中出现骶前静脉出血,姑息切除部分囊壁。更为严重的是,相当多的外科医生没有认识到骶前囊肿复发后,囊肿壁受炎症、粘连、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再次手术极难找到囊肿边界而根治性切除。

  还有些因为多次手术,囊肿边界无法显示,终没有达到根治性切除,长期留置引流管,形成顽固性窦道,给病人身心造成巨大痛苦。

  骶前囊肿外科切除理念

  对于骶前囊肿的切除,原则上术者要有“手术结局高于手术过程”的理念,也就是说无论术中采取任何方法一定要完整、彻底清除囊壁,防止术后囊肿再次复发。然而,因为骶前囊肿多为良性病变,一方面,部分外科医生认为手术创伤不宜过大,囊肿囊壁宁可残留,肠壁不能损伤,更不能切除受累肠壁,行横结肠造瘘,只求手术过程平稳,不考虑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