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央视健康之路:钱会南讲中医对气血认识

  气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中医养生中,对于气和血又有怎么样的认识和见地呢?接下来就请我们的钱会南专家来给我们讲讲中医对气和血的认识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中医对气和血的认识

  在中医中认为,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七式血液的动力,血是气息的载体。

  气以推动、温熙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所以血到之处,气一定到,气到之处,血未必随。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

  (1)气能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气盛,则化血功能自强而血充;气虚,则化血的功能自弱而血亏。

  如果你不重视气虚的现象,那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病情加重。

  所以,气虚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证见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气血两虚的病证。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

  故《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是说,在大失血情况下,更急需补气,以恢复机体之功能,气得生得固,血液才能渐生。

  (2)气能行血

  在中医里面认为,血液的运行主要是靠心气的运动。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更直截地说:“运血者即是气”。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

  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瘀证时,常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果因气虚而导致血瘀之证,治疗时则必须以补气为主,再配以活血化瘀的药物。

  (3)气能摄血

  中医认为,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

  所谓摄血,是指气(具体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如衄血、便血、紫斑等),中医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治疗须用补脾益气的方法,恢复其统摄血液的功能,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

  中医所说的“血为气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气存于血液之中而行血,即血以载气;一是指气的化生以血为物质基础。

  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如《内经》所说:“营行脉中”,此“营”是指营气,营气是存在血中的气。卫气虽运行于脉外,但亦需要津液来运载。

  《内经》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证论》亦说:“守气者即是血”,意思是说气不能离开血而存在。若气不附于血中,则将飘浮而无根。

  气存血中,血以载气的同时,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和津液而存在。

  总之,气与血的关系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本期嘉宾介绍

  钱会南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中医五脏藏神理论及应用研究、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脏腑与神志关系的基础研究》的主要参加完成者; 2003年中华中医药科技三等奖《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主要参加完成者; 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科技三等奖《脏腑与神志关系的基础研究》主要参加完成者。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及其标准建立的研究》主要参加完成者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方法学体系建立的研究》主要参加完成者。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