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在这个了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地方,但是只要自身的有坚定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一定能够很快的掌握太极拳中的奥秘。对于太极拳的练习首要的就是耐心。

  练习太极拳有很多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折叠者,即变化横竖也。其往来之横竖,虚实不定,要有知觉,进前退后,必须变换随机,进退转换,亦要奇正相生。进亦是退,虽退亦仍能中敌也。”这个解释已将“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明朗一些。

  太极拳使用法:

  “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化也。”此书实乃董英杰执笔。后来,董英杰在香港着《太极拳释义》一书,书中作同样解释,一字不易。如是,解作“曲肘弯肱之式”,被广泛流传 1943年上海的陈炎林更据之而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创“双手折叠推手法”,且为后学不明究竟者所引用,亦流传至今。

  折叠者,是虚实的不断的转换的过程,其中的虚实是主要的。

  曾如柏: “折叠即变虚实,是诚的论,然此皆在意不着形迹。世有误会此语,而作间歇举动,其或做作动肩扭臀态势,以为即是折叠者,其天真良可哂也。”

  杨振铎门人孟乃昌: “折叠或称折叠内转,不是孤独游离的概念和做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内容。”

  杨振铭(守中):“手法含折叠,即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叠。步法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是退仍是进。”

  我们在进行进退的时候,一定要完成自身的虚实的互换,这样才能使进退顺畅随机。

  这一点,一般都认为进退是下肢的虚实转换,是步法;在行功时腰胯和两臂之运转协调是整体性的,不可以孤立而为。以两腿做虚实转换,其主宰仍是腰。这一点,在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二式中,可充分体现出进退步法,腰身和上下肢的整体协调平衡及腰胯的主宰作用。所以“进退须有转换”一句,其意义明显也较易理解,在行功时也可直接表达。所以普遍领会到的内涵是一致或差别不大的。

  “往复须有折叠”一句,前人著述,差别较大,可总结为三种不同理解。

  一名“压腕按肘沾黏推手法”。两人对立。各将右足踏前一步。甲右腕背部置于乙右腕背上。掌心向上、指尖伸前,左手按附乙右肘,向乙胸前插进。乙被插趁势向左坐腰,松胯,坐腿二绕立体圆圈,将右手用腰腿劲翻至乙右手腕上,亦以右手掌尖向乙心前插进,左手按附乙加肘。两人进退插化、可循环练习。此为右式,左式亦同,惟手及绕圈方向相反耳。初学时,可用单手,仅做压腕或学习(法亦照上),较为便利。

  折叠,作曲折肢体关节而言,故有董英杰氏之解为“曲肘弯肱之式”。在行功时,将手肢之伸出屈收称作折叠,但对下肢弓步提腿屈膝,又不作此论。

  “折叠”折肢体关节而言又可有下列三种表现:

  (一)董英杰氏解为“曲肘弯肱之式”。在行功时将手肢之伸出屈收称作折叠。

  (二)“往复须有折叠”,主要在膝胯关节往复皆应屈曲,可以挺直。不这样训练,关节便不能柔韧有力,没有折叠,蓄发也就难以得势。

  (三)折叠是肢体对角方向相互牵拉,如左肩与右胯,右肘与左膝等等,又是另一种以腰为中轴的折叠方式。

  三、折叠转换是以意为主导的内劲变换,使劲的直来与直往之间回环而无断续处,这是杨振铭老师所特别强调的。例如:腰身微动而步已随之。原先第一动作将完而未完时,第二动作已萌生在意,在外观上未必表露故能着着领先。太极拳要打得好,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一势与一势之间的接驳,也就是内劲转换连接,要精密、准确、疾速,通过内部协调进行。精微之处,在虚实转换,了无痕迹,更不见断续间隙。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卷之十二里面曾这样写: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已过,新力未发而乘之。”也就是说,旧力略过而新力未生的一瞬,是防卫弱的刹那。易为人所乘。我们要在旧力未过之前就新力已生。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太极拳所练的折叠。要以这样明确的要求,默识揣摩,在不同程度上求紧凑,臻于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