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的症状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钩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导致的疾病,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那么你知道钩虫病的症状有哪些吗?它有哪些治疗方法呢?对于钩虫病又该如何预防呢?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吧。
钩虫病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钩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引起的疾病。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和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锡兰钩虫(Ancylo-stomaceylanicum)和犬钩虫(Ancylostomacaninum)偶见。感染性钩虫的幼虫生活在泥土中,通过皮肤接触感染;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以吸血为生,可致贫血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钩虫病流行广泛,从北纬45°至南纬30°之间的广大地区,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几乎都有。
钩虫病的病因
由于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一并简称钩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
期幼虫(丝状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发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钩虫病的症状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
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成虫寄生在小肠,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异嗜生米、茶叶,甚至泥土、碎纸等胃肠失调的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悸短气,四肢乏力,头晕耳鸣,面足浮肿,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数而弱等气血亏虚的症状。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以贫血为主。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病人早期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奇痒,抓破后易发炎,常常发生在足趾、手指之间,足趾,手腕与泥土接触部位,俗称“粪触脚”、“打粪毒”,可持续3-5天。随后可出现咳嗽、气喘。成虫在小肠内定居后,不断从肠壁吸血,引起肠壁溃疡出血,可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指甲苍白,劳动后易气急,心跳厉害,没力气。少数病人出现食欲怪癖,喜吃生米、泥土等。儿童严重感染后可影响生长发育。钩蚴所致的症状:
(1)皮肤损害:当蚴侵入皮肤时,局部有痒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疱疹。由于抓痒可引起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2)内脏损害:当蚴侵入血循环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蠕动移行病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钩蚴性皮炎: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较薄处,也可见于手、足的背部。
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引起局部出血及炎性病变。患者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重者可表现持续性干咳和哮喘。若一次性大量感染钩蚴,则有引起暴发性钩虫性哮喘的可能。成虫引起的症状: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再加上由钩虫引起的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而致营养缺乏,就更加重贫血的程度。故随着疾病的发展,患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及发育均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愿活动。有时烦躁不安、眩晕、心悸、气短等贫血的症状。发病初期先有食欲亢进,继之食欲减退,时诉上腹部不适、有腹胀及疼痛感。有时腹泻、有时便秘。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逐渐减轻。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发生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贫血:患者出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严重者作轻微活动都会引起心慌气促。部分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以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贫血性心脏病的表现。肌肉松弛,反应迟钝,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妇女则可引起停经、流产等。
婴儿钩虫病: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罗音,肝、脾均有肿大等。此外,婴儿钩虫病还有以下特征:贫血严重,80%病例的红细胞计数在200万/mm3以下,血红蛋白低于5g%,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值均有明显增高;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如支气管肺炎、肠出血等);病死率较高,在国外有报道钩虫引起的严重贫血及急性肠出血是造成1~5岁婴幼儿常见的死亡原因。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1~5岁幼儿死亡率可达7%,应引起高度重视。
钩虫病的临床表现
钩虫病是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以营养不良,贫血,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传染源为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经皮肤接触或生食蔬菜经口传措,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中医“黄肿病”,“疳黄”,“黄胖”范畴。
1.钩蚴所致症状:(1)皮疹:呈丘疹、小疱疹。(2)呼吸系统症状:可见咳嗽、声哑、哮喘及痰中带血。
2.成虫引起的症状:(1)消化遭症状:食欲亢进、上腹部引痛、后期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有嗜食异物表现。(2)贫血。(3)循环系统症状:因贫血程度而异,轻者心功能可正常,重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及体征。
钩虫病的诊断
1、皮肤损害:丝状蚴侵入人体时,局部皮肤产生小红丘疹,在1~2日内变成疤疹,于数日内消失。常见于趾间、足缘、足背踝部或指间、手腕等处。
2、感染轻者,仅有上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症状。重者有口唇、结膜苍白、头晕、耳鸣、眼花、心悸等贫血症状。久病可有营养不良性浮肿、消瘦等。体检可有心脏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及下肢凹陷性水肿。
3、化验:血红细胞计数减少,嗜酸粒细胞轻度增多,血红蛋白降低;粪涂片或漂浮法可找到钩虫卵;粪潜血试验可呈阳性。
钩虫病的辨证论治
证见:轻则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重则面色萎黄或面黄而虚浮,头晕耳鸣,心悸气促,下肢浮肿,胃脘疼痛,纳差,大便黑烂。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驱虫,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榧子杀虫丸(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榧子、槟榔、红藤、百部、苦楝根皮各21克,雄黄3克,大蒜9克(取汁)。共研末为丸(或用散剂)。每次10克,每日3次,连服3日。用米汤送服,忌食荤油之物。
病久出现气血虚弱者,应先健脾益气生血,然后祛虫,或补气与驱虫兼施。补益气血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克,白术12克,黄芪15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远志5克,熟枣仁12克,龙眼肉lO克,木香6克,大枣5枚。若兼祛虫者,可加入鹤虱、槟榔、雷丸、贯众、苦楝根皮、榧子等其中的1-2味。
2.单方验方:
(1)雷丸枳实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雷丸9克(研末,2次冲服),枳实、槟榔、鹤虱各12克,金铃子、苦参各lO克,广木香6克。除雷丸外,余药用水500毫升浸一夜,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于晚上睡前及翌晨空腹时各服1次。每日剂,连服3-5剂。服药期间,禁食油腻及辛辣等物。
(2)驱钩虫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新编》)
处方:苦楝根皮30克,槟榔15克,水煎去渣,加入适量白糖。睡前1次口服,连服2天。
(3)雷丸散(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雷丸60克,研为粉末。1日内分3次服,间隔数日可再服1次。
(4)马齿苋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鲜马齿苋9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白糖15克、白醋15克。每晚睡前服,连服2个晚上。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得了钩虫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 一般疗法: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1、驱虫治疗: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驱钩药物的选择,应根据钩虫虫种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的合并感染情况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为了提高疗效,尤其是驱美洲钩虫的疗效,可采用交替用药和联合用药。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目前常用的驱钩虫药物如下:
(1)甲苯咪唑(mebendazol):剂量每次mg,每天2次,连服3天。驱钩虫的治愈率,因制品微粒大小而不同,微粒越小,疗效越好,高治愈率可达99%。一般虫卵阴转率为65%~90%。尽量不用于2岁以下婴儿。近年来每次用200mg,1天2次,连服3~4天,虫卵阴转率为95%~100%。国内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等8个单位联合观察,连服4天,阴转率为98.8%,提出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成人400mg顿服,10天后再重复给药1次即可。12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对十二指肠钩虫的疗效优于美洲钩虫。
(3)左旋咪唑(levamisole):对十二指肠钩虫疗效较好。剂量3mg/kg.d,连服3天为一疗程。虫卵阴转率为80%~96%,美洲钩虫为5%~25%。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此药列为驱十二指肠钩虫的首选药。
(4)噻嘧啶(pyrantelpamoate):剂量10mg基质/kg顿服,可连服3天,虫卵阴转率达95%以上;美洲钩虫为62.5%~80%。
(5)联合用药:甲苯咪唑加噻嘧啶;噻嘧啶加左旋咪唑合并疗法可提高疗效。
此外,近来有报道伊维霉素(iverme-ctin)治疗狗的重度钩虫感染,疗效甚佳。在试管中能迅速杀死成虫和感染期幼虫。对临床的应用于人体,尚得进一步研究。
(1)皮肤透热法:当钩蚴钻进皮肤后,约在24小时内有90%停留在局部,故可用此法将蚴虫杀死,达到止痒目的。方法:把手足发痒的部位浸泡在50℃以上热水中,如感太烫,稍歇数秒钟再泡,约30分钟左右,或用毛巾放在50~60℃热水中,取出后呈半干状态,使之紧贴在皮炎部位,每半分钟换一次,连续10分钟。
(2)局部涂2%~4%碘液,15%噻苯咪唑油膏,或5%硫黄炉甘石洗剂。
2、对症治疗:钩虫病有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6克,每日3次,服用铁剂时间宜长,以补足组织内贮铁。对少数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可给予肌肉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首次为50mg,以后每日或间日注射100mg,总量不超过2.5~3.0克,两侧臀部肌肉交替注射。严重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盐酸或胃蛋白酶液。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3、中医治疗:可采用艾卷或草纸卷点火,患部熏烫5分钟,或用理发电吹风吹3秒钟,间歇7秒钟,连续19秒种,可起局部消炎止痒作用。
治愈标准:经彻底治疗后,2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该病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钩虫病的其他疗法
(1)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人鱼丝于饭面盖严,小火煽15分钟至熟服食。适用于贫血患者。
(2)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适用于贫血患者。
1、普查、普治病员。
2、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便,不用生粪施肥。
3、流行地区做好个人防护。
钩虫病的护理
在预防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杀灭虫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鞋、带手套,或在手足皮肤上涂白矾水等。 在调理方面,特别要重视饮食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问题,可多食豆腐、猪血、瘦肉、猪肝、鱼,以及新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物。
钩虫病的诊断要点
1.有在疫区接触污染泥土或饮食不洁史。
2.有不同程度贫血、营养不良、异食癖、上腹部隐痛不适等。
3.粪便中找到成虫或涂片查见虫卵即可确诊。
4.末梢血呈小细胞低血色素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结语: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于钩虫病的相关知识都已经比较清楚了,其实只要我们注意日常卫生,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对钩虫病起到预防的作用,所以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