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在近代中国出现了很多的医学机构和西医书籍,对于当时西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很多的医药学术团体,而且还展开了较大范围的活动,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医药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传教会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医学传教事业也不断的扩展,为巩固既得的成绩,传教医师郭雷枢(ColledgeTP.)传教医师伯驾(Packer P.)和传教士稗治文(BridgeC.)发起,于1838年2月21日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在华医学传教会”(Medical Missionarysociaty in China)的协会性组织。它以鼓励医界人士来华,免费为中国人治疗,提供医院的医药、人员及通常必要的帮助。这是中国成立医学学术团体的嚆矢。

  国人创立西医学团体较早者当推“上海医学会”,19世纪末在国内维新思潮的背景下,身居观察的孙直斋和太史的王仁俊以及沈敬学等,1897年秋,在上海创立的。其宗旨:以探讨西医原理,变革传统医学,主要活动为,延请名医举办义诊,附设医学堂以培养人才、创办《医学报》,并广购书籍及西医各种器具,备入会者随时取阅试演。1898年5月苏州仿设“医学会”之后,该会改称“上海医学总会”。该会虽非纯居西医的团体,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此团体对我国的西医发展不无贡献。此后,国内陆续组成一些医药学术团体,对中国医学的进步发展、医药队伍的团结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公共卫生的普及,都做出了贡献。现将其中影响较大的团体分述于后。

  一、中国博医会

  在上海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医师文恒理(BooneHW.)鉴于传道医学活动范围日广,各教会来华的传教医师与日俱增,分散各地,素乏沟通交流,需要组织起来协调活动,广州虽有“在华医学传教会”的设立,但只局限广东一隅之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恒理在《教务杂志》(ChineseRecord)上倡议组织成立“中国教会医学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Association),中文简称“博医会”,并推荐嘉约翰(KerrJ.)医师为主席组成筹备委员会。倡议获得响应,“中国教会医学会”遂于1887年宣告成立,并在华北、上海、武昌、汉口、广州、福建、*等地设立分会。初期有会员30名,至1913年会员达500多人。此后数十年间,不属教会团体的西医师入会者日益增多,1925年改组为“中国博医会”(ChinaMedical Association),凡符合入会资格的医师,不分国籍都可参加。

  中国博医会设有出版及翻译、公共卫生、医学教育、研究、与护士会、医院行政等专业委员会。主要活动包括编译重要医书、倡导并推行中译医学名词的统一、提倡公共卫生、推广医学教育、举行医学学术会议、出版《博医会报》杂志等。这些活动对于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多有贡献。

  二、中国护士学会

  在福州工作的美国护士信宝珠(Simpson C.E.)倡议下,1909年8月在庐山牯岭集会筹建“中国中部护士联合会”后改名为“中国护士会”,于8月31日正式成立。这时有会员13人,名誉会友5人,都是在华工作的外籍护士。该会主要工作是制定统一护士学校的课程和编译教材、办理护士学校注册、组织毕业生会考和颁发毕业证书等。翌年又增设专题研究委员会,负责护士教育的策划和管理实施,为以后中国护士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中国护士钟茂芳在1914年召开的第1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从而改变了由外籍护士统管中国护士会的局面。她将Nurse贴切地译为“护士”,并经大会通过认定,尚用至今。1920*出版《中国护士季报》。1922年,国际护士会接纳中国护士会为会员国。1923年改名为“中华护士会”,1936年又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上海后,总干事信宝珠由南京赴汉口设临时办事处,但1938年又撤回南京,1940年中华护士学会在重庆再次组建办事处,*的以留守在沦陷区为由撤消该会的原立案未准建立。此后,以“中国护士学会”之名重新登记立案,开展活动。由于当时缺乏人力和经费,学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于1941年宣告成立,为解放区军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药学会

  1907年冬在日本学习药学的留学生王绝文、伍晟、曾贞等发起成立“中华药学会”,1909年,学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年会,当时会员有27人。辛亥革命后,多数会员学成归国,1912年药学会迁至北京,并向北京*内务、教育、实业三部以“中华民国药学会”之名立案。这时会员增至百余人,及至1914年由于诸多原因,会务中断。此后1917年,留学日本的药学会会员在东京组织了“留日中华药学会”,继续“中华药学会”的工作,并编辑出版《中华药学杂志》。“留日中华药学会”的会务,由于留日会员逐渐回国而停顿。在北京的会员经多方努力,于1920年恢复了会务活动,浙江的部分会员组建了《药报》社,每月发刊一大张《药报》。1926年会址移设上海。1929年分别向国民*民政、教育、卫生三部登记立案。1935年在上海的会员积极努力下,会务工作得以恢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会工作再次停顿。总会留沪未撤退的部分负责人与上海分会联合继续进行会务活动,在重庆直到1942年才准以“中国药学会”的名称重新登记立案。1947年成立了出版与教育两个委员会,分别主持出版与教育事宜。

  中国药学会自1907年创立42年间共举行年会12次,编辑出版学术期刊《中华药学杂志》,后改名为《中国药学杂志》,还曾进行一些社会工作,如药典的编修、药学名词的译定、与有关药厂合作设立药学奖学金。此外,学会曾就药学教育、药品生产、国药研究整理、药品检验、药政管理、药师职称、药学名词、药典改版等方面向*提供建议。

  四、中华医学会

  伍连德医师1910年在上海筹组全国性西医学术团体,后因故暂时被搁置,1914年,颜福庆、俞凤宾、伍连德等21位医师趁出席博医学会年会之际,于1915年2月5日在上海集会,宣布“中华医学会”成立,英文名主National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选举颜福庆为会长,伍连德为书记,会所暂设在俞凤宾医师诊所。同年7月获当时北京*教育部批准立案。学会以“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为宗旨。会员分特别会员、普通会员、名誉会员三种。1916年第1次大会选举伍连德为会长,并成立编辑部、会员部、医学名词部,公众卫生部,分别开展工作。此后除每二年召开大会一次,并刊行《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界指南》,参加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举办医药福利事业及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管理事项向*提供建议,均有相当成绩。

  中华医学会组织不断扩大,至1931年在广东、上海、北京、香港、湖南、汉口、济南等地,先后成立了支会,全国会员发展到775人。中华医学会在国内外已逐步替代博医会,成为当时中国医学界的代表。博医会提出与中华医学会合并的意向,经两会协商,于1933年合并,沿用中华医学会之名,英文名改称ChineseMedical Association,选举牛惠生为会长。两会出版的杂志也同时合并,《博医会报》和《齐鲁医刊》分别并入《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出刊。两会合并后实力大增,中外会员达2767人,并允许牙科医师加入学会为会员,至1937年4月已成立专科学会和专业委员会12个。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会随*内迁,设总办事处于重庆,在昆明、上海、华盛顿设分办事处。在战时困难条件下,继续维持《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发行,分别在成都、华盛顿出版英文版,重庆出版中文版。抗战胜利后,总会迁回上海。1947年学会加入了世界医学会这一国际医学组织。这一时期学会拥有外科、公共卫生、儿科、眼科、妇产科、医史和病理微生物等7个专科学会及出版、防痨、医院标准、医学教育、业务保障、防癌、麻风等7个专业委员会。自学会成立历年来编辑出版期刊5种、年鉴2种、重要书籍约130种。

  自1915~1949年,学会在全国各地共设立分会33个,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纽约,会员总数达4000余人,为我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中国红十字会

  1864年成立了国际性救护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以红十字为标志,以尊重和救护交战双方的伤亡士兵,给予同样的人道主义待遇为基本方针。我国孙实甫、鲰生等人自1888年起积极宣传红十字会的历史、性质、宗旨和任务,以唤起国人仿效。

  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在我东北大地上爆发,有人兴办“东北三省红十字普善会”,未被国际红十字会认可。同年5月,沈敦和等,约集上海官绅及各国驻沪机构代表协商,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建成“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前往东北战地救济难民和伤兵。1907年,清廷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派吕海寰为会长,并拨款补助,是民办的慈善机构。

  辛亥革命胜利后,“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被接纳为国际红十字会会员国。至1922年我国已成立地方分会217处。北伐成功后,1928年中国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国民*定都南京后,1933年,总会设于上海。至1937年抗战前,地方分会已达464处,医疗机构262处,会员13.8万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开展了大量的战地救护工作,1937年8月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下设37个医疗队。随着战火的蔓延,医疗队陆续扩展到150个。1938年还曾派出医疗队赴江西和延安,协助新四军、八路军为伤兵及民众进行医疗。中国红十字会出版有1913*的《中国红十字会杂志》、1921*的《中国红十字会月报》,以后又有《会务通讯》和《救护通讯》1946年将上述两刊合并为《红十字月刊》发行。从1904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在救灾和卫生救护工作作出巨大贡献。

  六、中华民国医药学会

  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为归国的留日学习医药和国内医药专家组成,创始人为汤尔和、侯希民等,成立于1915年8月。学会设理事部、医学部、药学部及评*若干人,每年召开常会一次。总事务所设在北京。1930年总事务所迁至上海,改称总会。北平、南京、苏州、南昌、汉口、杭州、上海等地设有分会。会员达800余人,其中不少医家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主要活动有:出版年刊《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1917年10月创刊于北京;举行学术研讨会;参加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推行医药名词统一;调查寄生虫病;研究中医中药;向*提供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议等,北洋*时代,该会对*的卫生方针影响大于中华医学会。

  七、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为我国生理学家与相关学种专家组成,创始人为林可胜、吴宪、伊博恩(RaedBE.)等,1926年2月在北京成立,选出林可胜为会长。会员分为名誉会员、永久会员、普通会员三种。凡其兴趣或研究工作与生理学有关联者,不分国籍,都可为会员。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有时与中华医学会年会联合举行,以加强与临床学科的交流。平时常举办小型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和实验示范等活动。此外,学会对生理学研究项目和人才培植,提供奖金给予经济支持。1927年1月创刊《中国生理学杂志》(The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用英文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学会活动陷于停顿。1941年北平协和医院及医学院被日军接管关闭,《中国生理学杂志》也*停刊。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蔡翘和KilbonLG.成立并领导了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开展学术活动。1941*英文版《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简报》四月刊。刊载较简短的研究论文,由蔡翘主编,1945年抗战胜利后停刊。

  八、中华卫生教育会

  1916年3月,博医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基督教育青年会全国协会共同组织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JointCounilon Pubilid Health Education)。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派毕德辉博士(PeterWW.)为该会总干事。1917年胡宣明被聘为副总干事。此后,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中华护士会也参加了该会,成为会员。该会下设总务组、编辑组、婴儿卫生组、学校卫生组、社会卫生组、牙齿卫生组。1922年将会名改为中华卫生教育会。1930年,国民*设立卫生部,该会董事会认为提倡公共卫生的目的已达到,决议结束该会。中华卫生教育会是我国早提倡公共卫生的机构,主要活动是进行公共卫生教育、举办卫生展览、报纸宣传、卫生讲演等公共卫生宣传。该会对我国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九、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成立之前,1920年2月曾成立“中国解剖学会及人类学会”,当时有会员50人。由于学术活动不多,实际处于停顿状态。抗战胜利后,北平的一些解剖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曾组织了解剖学和人类学学会,当时活动限于北平一地,范围很小。1947年6月,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组成中国解剖学会筹备会,并于同年8月,中国科学社、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年会之际,正式成立了中国解剖学会。会章规定“本会以联合国内解剖学者(包括凡与解剖学有关联学科,例如比较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实验形态学以及体质人类学等)共谋解剖学之发展为宗旨。”第一届理事会由7人组成,卢于道任理事长,有会员73人。

  十、中国防痨协会

  中国防痨协会,全称中国预防痨病协会。中国防痨协会是1933年由上海市卫生局发起,吴铁城出面组织官方、医界人士和社会名流,以及红十字会、扶轮社、青年社、基督教男女青年会、慈幼会等机关团体所成立,中国防痨协会以健康民众体魄预防痨病发生为宗旨。会员不分国籍,分为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两种,团体会员以合法团体为限。中国防痨协会下设医务委员会,至1936年先后在上海设立了3个诊疗所。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痨宣传活动,又于1934年11月创刊《防痨月刊》,登载结核病病理和预防方法等,以普及防痨知识。

  中国防痨协会虽是全国性组织,然而当时的各项活动仅局限在上海一隅,就全国而言,影响不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些大城市陆续成立了地方性防痨协会,至1947年已有11处之多,1948年1月改组了中国防痨协会。1948*《防痨通讯》,主要报道各地防痨协会的动态和工作情况,对推动防痨协会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十一、全国医师联合会

  1928年末,卫生部颁布“开业医师登记法”遭到开业医师普遍不满。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他们在1929年11月成立了全国医师联合会。它的宗旨是:(1)促进医药研究;(2)会员之间在权益受侵害时互相支持,保护开业医师;(3)提倡成立促进卫生设备的组织;(4)协助*制定关于管理医师业务的法规。1934年在执委会下组织了专业委员会,其中“助产士教育研究委员会”,为我国早的妇产科学术团体。出版的刊物为《医事汇刊》。

  上述团体之外,还有1921年胡宣明创立的中华卫生学会,以开展卫生运动唤起民众。1921年成立的上海医学联合会、1926年成立的中国麻风协会、1935年成立的中国预防花柳病协会、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1937年成立的中华麻风救济协会、1938年成立的中华天主教医师协会、1946年成立的中华营养促进会等。在革命根据地成立的学术团体有:1933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卫生研究会”,1940年成立的“医务研究会”,抗日战争时期在太岳军区成立的“中西医药协会”,1945年在陕甘宁边区成立的“边区中西药研究总会”及其分会、支会等,这些团体对开展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看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于近代中国出现了医药学术团体和活动的相关内容应该都比较了解了。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医药学术团体,比如中国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等等,他们对于当时西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