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

  中医本草学在1000多年前就存在了,后来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的草本学文献,比如《本草纲目》。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之后,人们对于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到底有哪些发展呢?通过下文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古本草辑佚

  在中国曾以寻求长生不老药为中心而出现了本草学,其传说的人物为神农。本草才发展成为书籍的形式是在后汉以后(公元一世纪)。在梁代(公元六世纪)本草书籍迅速增多,其中有名的是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收入大约700种药物,以后几经增注更加完善。明万历6年(1578)李时珍完成了总共52卷的《本草纲目》,并于万历18年(1590)出版共记载了1892药物,可谓集本草之大成。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现代本草秉承“传承文化,融古通今”的方针,探寻中医药科研成果,配以现代化高科技生产设备,继承和吸收中华五千年中医养生文化,将其融入对人体保健调理、调节、养颜综合性辨证选方,针对所需,研制出效果卓著、操作简单的治疗皮肤问题的系列化产品,实现了给药方式的创新。本草类化妆品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自身价值,同时有一次加强了“本草”这一传统中国概念的深入人心。本草文献专题研究《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近两年有了新的进展。据考证困,该书原文中应有郡县地名,至《新修本草》始错将其移八《名医别录》文中。该书的成书年代又有新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年之间,而非东汉时期作品。对于该书的后世辑本的研究,有人从不同角度对孙星衍、卢复、森立之等辑本作了历史评价。

  敦煌卷子中有关本草文献残卷的内容,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有专章考释研究。有人根据《蜀本草》、《海药本草》、《食性本草》及《日华子本草》的成书年代和内容,对五代时期的本草著作及其特点进行了考察。通过《吴普本草》与《本草经集注》的比较研究,有人认为《吴普本草》并非《神农本草经》的一个注释本,而是多种《本草经》中的一个。

  据考证,宋《开宝本草》中‘别本注”既非指《蜀本草》,亦非指《唐本草》,而是一种亡佚的《新修本草》补注本。澄清此点,对正确辑复《蜀本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21-1929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政和本草》缩印本之底本,据其卷首告白可知为金泰和刊本,但有人考证认为,其底本系明成化四年1468年刊本或其系列本,而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金泰和刊本即晦明轩本相区别。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唯一的官修彩绘本草,对其学术成就、药材品种、药物真伪鉴别的研究已有报道。有人较系统地考察了该书的现存国内外版木流传情况,纠正了某些文献的讹传,并就其与一个易名传抄本《本草图谱》残卷的传承关系进行了考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李时珍诞辰470周年纪念会。同时由中国药学会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大会交流了近年来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研究新成果,有关论文在近两年的期刊杂志上陆续发表,涉及到方法论、学术价值、临床用药经验、药物资源开发、药学史等方面内容以及对中药炮制、制剂、栽培、鉴定、药性理论、化学、药理等学科的贡献和对后世药学的深远影响的研究方面,此外还有体例中有关“释名”、“校正”项的专题性研究,范围较广。

  对于《五十二病方》、《山海经》、《本草拾遗》、《饮膳正要》、《本草原始》、《药鉴》、《药崇书》、《本草述钩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从新》、《本草正义》、《本草问答》以及地方性本草《分类草药性》、《天宝本草》等在卷数、药目、作者生平、成书年代、版本、内容、学术成就、历史价值及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有人分别作了学术研究和探讨,阐述了各自的独特见解,内容较丰富。

  关于“本草”一词的现代内涵,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从当前中药学科分化发展的现实分析,有人认为现今本草的含义应局限于古代药物学著作为宜。还有人据马王堆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探讨了我国古代本草发展的渊源。

  “中国古代彩绘药图小史”一文研究了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彩绘药图,并考察了其数量、内容、特点、现存情况以及历史的发展概况。另外,还有专文探讨了历代福建和浙江地区医药学家的本草著作及其对我国本草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早期亡佚本草文献的辑复整理与历代本草的校释继《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新修本草》等早期亡佚本草文献相继辑复出版之后,近年又整复辑校问世的有《神农本草经校证》和《图经本草》。

  1988年6月整理出版的《草木便方》是一部具有川黔地方特色的本草著作。该书收川东地区常用草药种,附图幅,收方余首。读后可了解清末四川、贵州地方草医药的历史、组方原则、用药特点及药物种类和分布。

  为了便于对古本草文献的普及与应用,还先后出版了《本草纲目选译》和《本草备要讲解》。现代学者编撰的专题性本草著作有侧重于临床应用的《本草钩沉》,还有收集整理中医食疗的基础理论及其发展历史的《食疗本草学》。在对我国历代本草文献的内容及其发展详情的研究方面,近出版了一部研究专著《历代中药文献精华》。该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本草发展的规律和详情,记载了上干种历史上出现过的本草书籍。对现存古本草文献的作者、内容、特点、版本、藏书处等介绍尤详。该书也是目前较完备的一部本草目录书,初步完成了我国古代药学文献的著录和解说。

  尚志钧在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完成了《神农本草经》、《昊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雷公炙论》、《药性论》、《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日华子本草》、《本草图经》及《补阙肘后方》等辑复工作,为整理本草文献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做出重大贡献。

  (二)历代本草语译、校点、注释

  《神农本草经》的语译、校注和辑校

  1953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开设《本草学概论》,赵橘黄先生对我国楞代主要本草进行整理,对《神农本草经》序例、《雷公炮炙论》及主要本草的序跋作了注释,并于1960年撰成《本草新诠》(初稿)。1955年初,为筹办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准备教材,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组织中医药专家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注译语译,编成《本草经语译》(初稿),作为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教材之一。山东中医研究所中医研究班于1958年编成《本草经百五味浅释》,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有《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增图)》。王大观等以顾观光辑本为底本,每品先记其来源,次引录(本经)原文,然后加以评释,摘引楞代医药学家对《本经》药物的论述的发展,结合现代中药学研究成果编成了《本草经义疏》。

  历代重要本草的重印与校点

  1949年以来,对本草古籍的整理与出版进行了大量工作。明代兰茂著的《滇南本草》是重要的地方性本草,经明、清两代增补、传抄,版本各异,并有矛盾。云南省卫生局组织学者对种版本进行了校勘整理,已分3册出版。我国《本草纲目》有很多版本。《本草衍义》(颜正华等,1990)、《本草蒙筌》、《本草纲目选译》、《食物本草》、《本草备要讲解》,等十部本草古籍,已经整理出版。

  现存早的本草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杉芝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结语: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关于现代草本学文献的发展情况,通过阅读大家一定已经对它的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建国后党和*对于中医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中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