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对铁的摄人不足,需要量增加或丢失.过多而引起体内铁的缺乏,从而引起了血红蛋白的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贫血,约占贫血病的50%~80%。从大量临床资料来看,儿童、孕妇及育龄妇女是发生本病的高危人群,故其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缺铁性贫血属于祖国医学中"虚劳”、"萎黄”、"血虚”、"黄肿”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劳倦过度,长期失血,劳累过度,妊娠失养等所致。本病病位重点在中焦脾胃,"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不受纳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出现缺铁性贫血。
目前,西医多采用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过多失血、杀虫及补充铁剂等方法来治疗本病。中医治疗以益气生血为基本原则,然后再结合患者的情况辨证加减,施以补益肝肾、温补脾肾、健脾益气、化湿杀虫、益气养阴、补肾填精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