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

有一些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以随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自动减少甚至消失,但另一些营养缺乏病,如缺铁性贫血还必须依靠科学的饮食营养知识、合理的膳食结构才能有效防治。

贫血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其中尤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最高。据估计,全国约有2亿人口患缺铁性贫血。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男性为15.8%,女性为23.3%。2岁以内婴幼儿、60 岁以上老年人和育龄期妇女贫血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1.1%、29.1%和19.9%。(营养学报2005 年第27 卷第4 期)。不止中国如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0)报告,在过去20年来,全球贫血患病率一直未降低。因此,即使在今天,防治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也任重而道远。

根据2002年调查的结果,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23.2毫克(农村23.1毫克、大城市24.3毫克),而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DRIs),普通成年女性铁的适宜摄入量是每天20毫克(男性为15毫克)。表面看起来,中国居民铁摄入还是比较充足的,并不缺乏,但是为什么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却高居不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居民摄入的铁以植物来源的非血红素铁为主,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太低。一般为3%~5%,不超过10%,如大米中铁吸收率仅为1%、小麦粉为5%,玉米、黑豆3%、大豆7%、莴笋4%,并且其吸收过程还受到多种膳食因素影响。

铁吸收率比较高的是来自肉类的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不受肠道中干扰因素的影响,且在小肠的碱性pH 值条件下是可溶的,所以吸收率比较高,约为20%~25%,如动物血吸收率为25%,肉类及肝脏为22%,鱼肉为11%,并且其吸收过程受其他膳食饮食的影响较小,因此肉类是铁的量好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鸡蛋和牛奶也不是铁的良好来源。

小结:中国居民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何居高不下?原因是肉类(尤其是"红肉”即瘦的猪、牛、羊肉)摄入量不足。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50~75克肉类。孕妇、青春期或者已经确诊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还要酌情增加。

——那些宣传吃素好的人务必细读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