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的入门砖动作解析

  实战太极拳在如今运用的比较少,但是依然尤其存在的意义,不仅能防身,健身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经常练习太极拳对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都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太极拳来了解一下太极拳的入门砖有哪些吧!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强调“气”与“形”的统一,这也正是中华武术的独特及优秀之处。传统武术对这个问题的归纳就四个字:“劲形合一”。

  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拳在武术中并非异类,其基本理法依据同其他门派同出一源,并无本质区别,同样强调这一点,而且从练拳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何以见得呢?请看我们每天练的拳架,从外表看,每一个拳势都是一种“形”,对“形”的要求,如步法,两脚怎么摆,多少距离,角度等;身法,姿势是直是斜,是俯是仰;手法,是拳,是掌,是挤是按等等。

  从内讲,则是对意,气,劲的要求,要心宁静,重要“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意领劲,劲领“形”;而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坐腰松胯,中正安适,步随身换,虚实分明等等,全是对练拳内与外的要求,这样做是为“内养真气”,外练形(筋骨皮),其中心目的,则是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劲形合一”的含义。

  劲者内劲,形者外形,劲在内,形于外,这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劲无形,则劲无所止,没有落点,终无外用;有形无劲,则内里空虚,形不坚实,是一花架子,因此,劲与形不可偏废,两者合一而用,是为“劲形合一”。

  什么才是“合适”的形呢?

  有两个要素

  一是方向性二是稳固性。

  大家都知发劲要专主一方,当我们想向一定方向发落时,劲就随心意向一方聚集,此时身体必须转向此一方,整副骨架都会变化,因关节的转动只在一个相对范围内是活动灵的,所以每个骨节都要协调配合,调整到灵活,利于向此方向运动的位置。同时各相邻骨节还要有合适的角度,以便力的正向传递,使传递损失小。

  方向调好了,还要使整副骨架的姿态处于一个稳固的姿态,使其在静态和运动态都有好的稳定性,当其承接反作用力时不至于摇晃,倾倒,而要使来力节节正向传递到脚底,使侧向力减至小,就像三脚形支架或拱形支架的正向受力方式,而应避免承受侧向力。

  只有达到这两个要素,才是合适的“形”,武术中称为“形整”。

  若有一点不对,都会互相牵扯,使运动不顺,或不稳固,结果,劲就发放不利,达不到效果,这时候就称“形散”。

  这种骨架的调节,俗称“对骨节”,也有称“找劲”的,骨节对得好,才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状态,才能将劲以小的传递损失,精确的方向,以及快的速度发放出去,同时还能承接反作用力。

  这种配合是需要精心去找的,这种完美配合的结果便能得到“整劲”!这就是“劲形合一”的状态。

  这种劲与形的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的练法就是“找劲”,“对骨节”,其具体配合或搭配的原则,就是“形”要“整”,要为劲的运行提供一条无牵扯阻滞的“滑利”通道,凡有阻滞,便是“不整”,便是“形散”,就会形到劲不能到,或劲欲往而形牵扯不利,劲就不能“整”,就得不到“整劲”,没有“整劲”的拳架就是花架子。

  “整劲”必须以“形整”为基础,否则劲就不会“整”,就不可能“周身一家”。这些规律,前人早有归纳总结,可参阅《易筋经》和《九要论》有关内容。因此,检验拳形(拳势)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得到“整劲”,若不能,则该拳势没做对,或该拳势根本就设计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