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传统习俗的新传承文明祭祀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话大概每个人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清明节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今年的清明是几月几日呢?其实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清明节习俗,但是扫墓好像是大家都有的!但是现代生活的发展,传统习俗的发展也是不错的哦!
民族传统习俗的新传承——文明祭祀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思想理念的转变,清明祭祀这一传统习俗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不管形式如何改变,这都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先人的缅怀和思念。
作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按照传统习俗,清明祭祀首先要扫墓即将墓园打扫干净。然后开始进行祭祀,这也是清明祭祀的关键环节。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压上些纸钱,以示他人,此坟尚有后人,随后扣头行礼拜祭。
如今,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在贵阳,记者从多个墓园了解到,当地群众已一改以往清明祭祀方式,采用了鲜花祭祀的方式来祭祀、怀念已故亲人。这样的文明、简单的祭祀方式目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采纳。
除此之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出于实际生活情况,比如距离墓地很远、自身行动不便等情况,现今还出现了网上祭祀的形式,通过数字网络虚拟了这一传统习俗,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来祭祀已故亲人。
古画中的“清明”:既有扫墓习俗又是欢快时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节要寒食禁火。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早的冷餐大会。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直至今天,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