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有哪些“吃”的误区

"吃在广州”,事实的确如此,广东人历来讲究吃,也舍得投入。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人"吃”的消费也越来越高,吃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人们在吃的方面花费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但值得深思的是,广东人的健康水平并未与"吃”的消费增长成正比从而得到提高。从合理均衡的营养学观点来看,广东人在吃的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主食单一,而且过精、过纯。

米面越吃越精,杂粮、粗粮难上餐桌;食盐只吃精盐,食油只吃"纯”花生油。如此"精纯”的结果,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严重缺乏,体内元素不平衡,脂肪酸比例失调,刚刚步入小康的人们又过早挤入了经济发达国家"富裕病”高发区的行列。

误区二:舍得花钱喝饮料,却不懂得喝牛奶。

广东人喜欢喝饮料,特别是高档饮料,高档饮料的消费量为全国之冠,而牛奶的消费量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饮食中缺牛奶是造成广东人严重缺钙(缺钙者达40%以上),而且长期无法改善的主要原因。

误区三:三餐安排不合理,尤其是早餐和晚餐。

许多学生是在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下应付一天中最紧张的上午学习,而在体能及精力消耗极少的夜间却可吃到食物非常丰富的晚餐。这种饮食习惯极不合理。

误区四:迷信滋补保健品。

主要表现为心理上存有依赖性、选择上存有盲目性、使用上存有滥用性。目前许多滋补保健品都是采用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如不根据身体需要和各个生长时期特点适当地选择,而仅是看广告、"买包装”,甚至认为价钱越高就越好,势必使众多的儿童每天都在做"药物试验”和无病吃药,其后果非常有害的。

误区五:饮食重排场轻营养。

价格昂贵的鱼翅、燕窝、石斑鱼、"洋”酒、"洋”食品甚至"黄金宴”大行其道,越贵越有市场,被认为有营养,而某些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或食品,比如早些年常见的剥皮鱼等海鱼,却因利薄而鲜有收购、经营,以致断市。这种畸形的经营消费观念令饮食的投入与营养的摄取产生极大反差。

上述种种误区,其存在虽然与人们日常可购买到的食物,即所谓的菜篮子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是否具备科学的营养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供应的丰富,人们对饮食的安排和食品的选择有了更大的随意眭,科学的营养观念更显重要。正在广东开展的餐桌子营养改善工程,就是为了引导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合理均衡地安排、调配日常饮食,让人们走出"吃”的误区。餐桌子营养改善:工程以营养卫生、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为主要力量,针对饮食、消费和生产各方面存在的误区,根据广东人的营养需要,进行专题和系统指导,让人们了解在今天餐桌子上应该吃什么,以及如何吃。目前开展专题有:宣传喝牛奶的好处,强调重视和吃好早餐,推荐元素平衡的食盐,推荐脂肪酸调配合理的调和食用油,以及宣传营养与优生的关系(其重点是孕妇和甫乳期补充DHA对胎儿和婴幼儿智力发育的作用等)。这一_丁程已得到*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被认为是"菜篮子工程”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将对广东人群的饮食观念和营养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讲究营养,已成为当今的时尚,然而许多人对补充营养的"主渠道”餐桌子却不以为然,如此本末倒置的现象普遍存在。希望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来关注自己的餐桌子,和广东人一起走出"吃”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