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急、慢性尿酸性肾病

1.急性尿酸性肾病治疗

急性尿酸性肾病常继发于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和放疗过程中,如能早期治疗,肾损害可以完全恢复。其主要治疗方法有:

(1)纠正高尿酸血症。对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治疗前已有尿酸值升高者,在进行化疗、放疗或使用药物过程前,应先纠正高尿酸血症。

(2)增加尿量及碱化尿液。白天可用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夜间服用乙酰唑胺,保持一定的尿量,使尿pH值保持在6.5以上;如伴有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对碳酸氢钠不能耐受时,也可使用乙酰唑胺来增加尿量及减缓尿液。

(3)预防及纠正肾功能衰竭。在进行化疗和放疗的同时,每日可给予别嘌呤醇0.2一0.6克;如已有肾功能衰竭,除应用大剂量别嘌呤醇(每日0.6一0.8克)及一般的肾功能衰竭处理措施外,还应积极进行肾透析治疗,大多数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透析治疗后可以逆转。

2.慢性尿酸性肾病治疗

对于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治:

(1)调节机体状态。少食高嘌呤和高热量食物,避免饮用含酒精饮料,对超体重者应控制总热能,但注意不能使体重骤减而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每日维持3000毫升以上的液体摄入,增加尿酸排泄,防止尿酸在肾脏沉积,以临睡前饮水尤为重要;并发高血压者应积极进行降压治疗,但需注意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以免某些降压药加重高尿酸血症。

(2)使用排尿酸药。凡肾功能正常及24小时尿尿酸小于4.165毫摩者,均可使用排尿酸药。可用丙磺舒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从小剂量开始,每次0.25克,每日2次,逐渐增量,一般每日1—1.5克,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即能有效控制血尿酸浓度。苯溴马隆疗效优于丙磺舒,不良反应也比丙磺舒小,近年来较为常用。用药期间应保持足够液体摄入,碱化尿液,可使用乙酰唑胺0.25克,临睡前口服,使患者夜间有足够尿量并能起到碱化尿液的作用。

(3)抑制尿酸生成。主要使用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呤醇,剂量和用法视病情而定,通常每日0.2~0.4克。当肾功能不全时,须按肾小球滤过率加以调整,如肌酐清除率为20毫升/分钟,则剂量应小于每日0.1克。

3.尿酸性结石患者治疗

尿酸性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低嘌呤饮食并保持充足尿量。患者每日饮水不少于:3000毫升,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利于尿酸的排出;必要时可在补充足够水分的前提下给予利尿剂,如硝酸异山梨酯(速尿)等帮助排尿。

(2)碱化尿液。根据尿酸盐溶解度,pH值为5时,每升尿可溶解80毫克尿酸;pH值为7时,可溶解154毫克尿酸。因此如能使碱化尿液p}{值接近7时,不仅可预防尿酸性结石的发生,而且可溶解已形成的结石。当pH值小于6.0时,必须加用碱性药物。口服小苏打,每日3.0一4.0克,分次服用;或口服枸橼酸合剂(枸橼酸40克,枸橼酸钠60克,枸橼酸钾60克,橙皮酊6.0毫升,加85%的糖水至600毫升),每日4次,每次10一30毫升。静脉注射法疗程短,常用0.167摩/升乳酸钠溶液。短期注入大量碱性药物,应密切监测血压、血尿酸、尿pH值及心肺功能。乳酸钠输入3~4小时后,尿pH值可维持在7.0—7.5,平均约需静点7天,结石在3一10天消失。

(3)合理选择降尿酸药。别嘌呤醇可防止尿酸结石形成,用于饮食控制效果不佳的高尿酸血症。可每次使用0.1克,每日3次,口服,必要时可增加用药剂量。

(4)外科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大、经内科治疗不易排出体外并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者。包括体外震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及手术切开取石。尿酸性结石多数与尿酸代谢紊乱有关,在外科治疗的同时,更要强调药物及饮食等联合治疗,以防止结石复发和溶解残余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