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按摩脚上穴位防治百病
在我们的脚上有很多的穴位,这些穴位和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是相对应的。如果我们经常按摩脚上的穴位,这样能够刺激锻炼我们的五脏六腑,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脚上都有哪些穴位以及中医都有哪些穴位按摩的方法吧。
脚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第二大脑”,中医学认为,我们的脚部是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贯穿身体整个经络的重要部位,身体的五脏六腑的作用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反应,所以脚能反映出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大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脚部的变化,防止各种慢性病。
脚上的穴位按摩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让被按摩的人拇指稍微弯曲,操作者以拇指面沿着脾经穴位用力,用力不能太大。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患者的在无名指面上旋转推拿,大约需要操作200~400次。②补清肺经:操作者往指根方向直推,大约需要操作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足部穴位
大敦穴取穴法
在选取穴位的时候,可采用正着坐或着躺下来的姿势,大敦穴位于人体的脚底下,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眼睛起花、肚子痛、腹肌疼痛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脚步底下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太白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太溪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申脉穴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取穴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昆仑穴取穴法
昆仑穴位于人体的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点。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