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出院前应做哪些检查及评价
医生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整个康复期间情况,结合临床及各种诊断手段,将病人病情做出综合性评价,以较准确地对病人进行危险度分层,使病人出院后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以改善病人预后,降低远期死亡率。这些检查及评价包括:
(1)临床估价。一般主张,对Ki11ip分级Ⅲ、Ⅳ级者,或有低血压、进行性心肌缺血发现、有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有可疑的心脏机械性缺损者.在梗塞1周后进行心导管检查,筛选那些可经心肌血管重建术受益的病人,以有效地纠正残余心肌缺血。
(2)运动试验。已证明,对梗塞后3周的病人,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安全的,在活动期间,如sT段压低>1毫米,其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15%;如运动时收缩压最高达不到14.7kPa(110mmHg)以上,或收缩压不能比基础血压增高1.47kPa(10mmHg),甚至降至基础值以下,则意味着病人预后较差。运动试验包括踏车、平板和201铊运动试验。目的在于筛选临床上无明显心肌缺血而又有发生意外可能的高危病人。此外,还可能指导病人接受介入性检查,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性病变的部位,以采取更为恰当的抗凝血治疗。
(3)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检出室壁运动失调、梗塞范围及判定有无室间隔穿孑L、乳头肌断裂、左室游离壁破裂、室壁瘤或假性室壁瘤、附壁血栓以及有室梗塞等。
(4)动态心电图(Ho]ter)监测。病人出院前进行24小时H01te监测。在临床上,无并发症的病人检出室性异位激动的机会较少。但Ho1ter检测如检出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死亡的危险性较无心律失常者高4倍多。
(5)电生理检查。该检查,主要对有室性异位激动的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危险度分层。一般主张,该检查宜在梗塞1周后进行。有研究表明,电生理检查如诱发出单形性持续性室速,即使病人应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其1年内的死亡率约在30%以上;而诱发试验阴性的病人则仅有2%。
(6)晚电位检查。已证明,晚电位检查结合电程序刺激诱发试验,Ho1ter监测及左心功能评定,可更准确地提供有关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