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阐述太极拳的开合收放特点

  武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而太极拳是武术中的精髓。太极拳的特点虚实转化、阴阳变化,无处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跟着太极拳教学学习可体会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吧!

  阐述太极拳的开合收放特点

  我们通过观察可发现,太极拳动作不仅柔和,而且还落落大方,行拳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一、太极拳所讲的“开”、“合”,虽然在概念上具有相对固定的涵义,但在实际中的“开”、“合”却从来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含、交替变化着的。

  不要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单地理解为“动就是开、合就是静”,认为所有的“动”都是“开”,站在那里不动就是“合”,这种僵化的观点不符合太极要义。

  太极拳的意念是开和合,即由开到合,由合到开的动态转换过程,从中也体现了太极拳的对称变化。

  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合中寓开”,“开中寓合”。

  他在(虚实图解)中又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虚实即是开合。”

  武澄清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进固是进进中有退。退仍是进,退中隐有进机。”所有这些论断都深刻地说明了“开”、“合”互含,实虚相容的观点。

  修炼太极拳就是要在慢练中不断的体悟,太极拳不仅是养生的好运动,也是修身养性的运动。

  二、太极拳架中所体现的“开”、“合”,不是单纯的外在肢体动作,而是内外一体的高度融合,特别是达到高深的境界时所体观的是内意的潜转与开合。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中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李亦畲也说:“劲由内换。”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可见外在动作上的“开合”,全靠内意的“开合”来支配,即“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而内意的开合、转换又是灵动多变、浑然无间的,所以开合互变、内外一体是太极拳“开”、“合”的内在特质。

  三、太极拳“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太极拳的“开合”同样也是“一处有一处开合,处处总此一开合”。

  一个具体部位的微观动作要讲究开合并存,合中寓开,开中寓合,如“按中带合”、“挤又从捋”等;而在整个大架势中,同样也是开合互寓,往往是此处开,彼处合,此处合,彼处开。

  有时上开下合,有时下开上合,有时前开后合,有时后开前合,有时左开右合,有时右开左合,有时中开外合,有时外开中合。

  比如“白鹤亮翅”,在上下的方向上是伸、是动、是开,而在中间部位就是空、是吸、是收。所以说,太极拳的“开”、“合”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而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合有致,虚实分明”。

  四、太极拳的“收”、“放”,有时看来是具体而独立的招式和功法,但在整体上,“收”、“放”是互为条件、互为依托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是任意转化的。

  只有真正理解并做到此,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收”和“放”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不少拳论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式进行过精确的分析。如李亦畲在《十三势歌》和《八法打手歌解》中分别说:“按中要带合,先下后回折”,“从上先沉下,平采身旁过”,“挤又从捋先引进,捋后无挤是空着”。

  “引不深,放不远”,“有捋无挤空白捋,无捋有挤枉小头”。所有这些论断都充分说明了“捋”和“挤”(即“收”和“放”)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

  “挤时可捋化,虚实随机变”,则是说“挤”和“捋”(即“收”和“放”)是*转化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屈伸开合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