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名家 清代紫砂壶大师及其作品

  紫砂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很多人都有收藏历史久远的紫砂名家的作品,但是你们对清代紫砂壶名家有多少了解呢?知道清代紫砂壶名家有哪些人吗?他们都有哪些作品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目录

  1、清代紫砂壶名家信息 2、清代紫砂壶名家黄玉麟

  3、清初第一名手陈鸣远 4、清代紫砂壶名家邵大亨

  5、清代紫砂壶大师蒋德林 6、陈鸿寿的紫砂缘

  7、紫砂大师杨彭年

  清代紫砂壶名家信息

  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清代紫砂壶名家黄玉麟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县城,原名玉林,因避战乱,于六岁时迁居宜兴蜀山,七岁丧父,由母亲邵氏抚养成人。玉林长至十三岁(1856年),生活所逼,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收玉林为徒,走上从艺道路。邵湘甫,蜀山紫砂艺人,以制粗货(一般日用壶、盆、罐)为业,壶艺并不十分出色。而邵湘甫对门人家,却是蜀山细货好手汪升义家。汪升义的祖父,人称汪胖子,是个制壶艺人,以花货竹器闻名于世,并与上袁村邵家交好,得一邵氏祖传《鱼化龙》壶吃茶,玉林为壶所吸引,总是偷眼看《鱼化龙》,盯住不放,并在闲时串至汪家,听汪胖子谈山海经。玉林聪明也机灵,很得汪胖子欢喜。邵湘甫倒不阻止。

  玉林跟邵湘甫所学茶壶款式,主要是《仿古》、《掇球》之类,师徒每日要赶二十把才能休息,壶并不讲究。至半年过去,玉林就开始脱手做活,干完活还要上窑烧成,很是辛苦。但玉林心心念念想着《鱼化龙》壶。有一段时间,玉林竟然在师傅邵湘甫睡觉后,偷偷摸摸来到工场泥凳头,点盏油灯,凭着记忆,捏塑《鱼化龙》茶壶,却总不能成功。捏捏毁毁,也不知学做了多少时日。

  年底空闲,稍有时日,玉林每每借口上汪胖子家,有时玩玩,有时看看,有时汪胖子戏谑他:「你这小鬼,一天到晚打我鱼化龙的主意,莫非想要偷壶?」玉林大胆坦诚,说出自己想学《鱼化龙》茶壶,汪胖子一巴掌,打得玉林眼冒金星,还骂他想得轻巧,凭我汪胖子几十年功力,还做不到这等功夫的《鱼化龙》!巴掌打过,汪胖子却又大发慈悲,教他说:壶不是看出来的,要尺寸,要仿样,要专门工具,并叫玉林空闲时跟他学画图样。

  玉林讨得汪胖子欢心,有空闲就画画图样,主要是照汪胖子的《鱼化龙》茶壶画。至学艺第三年,玉林瞒着师傅邵湘甫,在工房里偷偷做起一把《鱼化龙》茶壶。满师之日,玉林将做成的《鱼化龙》壶作为礼物献给邵湘甫,一时赢得「青出于蓝」的声誉,玉林也赢得一个雅号,时人称他为:「鱼化龙迷」。

  清初第一名手陈鸣远

  如果说时大彬对紫砂工艺的发展及紫砂壶的艺术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时之后最重要的人物便是陈鸣远。陈鸣远是龚春、时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师。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影响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便将尚在壮年的陈鸣远破例录入。称:"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

  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寉村,亦号壶隐,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

  他无穷的创造力为紫砂工艺开拓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其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壶形设计上,陈鸣远跳出明代几何器形和筋纹器形的局限,模拟自然形态塑成壶身。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鸟兽鱼虫,无不可以入壶。其造型源于自然,加以取舍并适当夸张,作品生动活泼,富于美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对生活的再创造,开创后代"花货"先河。传世作品有天鸡壶、南瓜壶、松段壶、蚕桑壶、包袱壶、束柴三友壶、梅干壶、瓜果壶等,均是赏心悦目之作,被博物馆及私人爱好者视为珍宝,精心收藏。

  第二,陈鸣远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品类。除壶、杯、瓶、盒以外,他还设计制作了许多文房雅玩,如笔筒、笔架、笋形水盂、鼎、爵、歇蝉摆件等,造型别致,精巧可人,既是文房用具,又可供艺术欣赏。此外,陈鸣远充分利用紫砂材料独特的质地和颜色,创作了藕、荸荠、蘑菇、胡桃、花生、板栗、菱角、扁豆等仿真果品,栩栩如生,几可乱真,深得人们的喜爱。

  第三,陈鸣远与文人的密切交往与合作,给紫砂作品带来幽雅的文化内涵。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

  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妍)交尤厚。"文中涉及的张氏(柯)、汪柯庭、曹氏(廉让)、马氏(思赞)及杨中允等人,都是载入史籍的文人学士,有的工诗文,有的善绘画,有的擅书法。他们将陈鸣远邀请至家中,制作茗壶,切磋陶艺。这些文人直接参与壶形的设计、壶款的选择或拟订,甚至亲笔书写壶款,如曹廉让书款的天鸡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这种作品必然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趣。陈鸣远本是极有天赋之人,在文人学士之间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文化艺术素养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这充分体现在陈鸣远的壶款内容、刻款书法及款与壶的配合上。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南瓜壶,款曰“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引用西汉初年秦东陵侯召平弃官为民,种瓜长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淡泊高远的心志。壶形自然生动,款式内容紧切壶形,寓意深刻,刻款书法亦很精妙。如此紫砂壶,已从民间的日用品,变成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紫砂大师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荆溪人(今宜兴),也有人称其原籍浙江桐乡的。但不管原籍何处,以蜀山古南街曾称为“杨氏街”,以及“杨家祠堂”等遗存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彭年一家的紫砂艺术活动是在紫砂的风水宝地——蜀山进行的。这位紫砂艺人,由于与文人县令陈曼生合作,制成名垂青史的“曼生壶”而为人熟知,但也因此有人认为:是陈曼生的作用才提高了杨彭年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即所谓的“壶以字贵”。但笔者以为,杨彭年工艺精、悟性高,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愧为清中期一位紫砂大家。

  一、杨彭年继承、发扬了全手工制壶工艺。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陈曼生独独选择杨彭年,看中的是他的手工捏制砂壶制作工艺,他曾说:“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什么是“龚时遗法”?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因为“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耕砚田笔记》)也就是说:杨彭年继承、恢复了龚春、时大彬的全手工制壶技法,并且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巧夺天工。这一点,我们从传世的“曼生壶”的制作工艺可以得到验证。徐秀棠大师评论曼生匏瓜壶“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振宇研究员评点曼生钿合壶:“直腹挺刮……轮廓分明,抚之温润如玉”这些都反映了曼生壶的制作者——杨彭年的工艺精制。

  二、杨彭年是紫砂艺人与文人全面合作的典范。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从泥料的选定、壶款的设计到壶铭镌刻曼生及其幕客全面参与,彭年则要能准确领会曼生的设计意图,并具体把它从平面的图样制成壶样,且创新款式达数十种之多,足见彭年有较高的悟性。我们还能想象,彭年在制作中一定会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完善,所以曼生壶的创新造型也有彭年的功劳在内。还要指出的是杨彭年不但和陈曼生合作,还先后与乔重禧、蔡锡恭等文人合作,这些文人大都精通书画、鉴赏,为他们制壶,并得到首肯也说明彭年确非等闲之辈。尤其是他与朱坚合作。朱“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包是其首创”(《墨林今话》),彭年与其合作后,自己也能镶玉包锡壶。在故宫藏紫砂器中,就有一款:宜兴窑杨彭年款镶玉包锡包壶(图),底钤“杨彭年造”、“彭年制”阳文印章,而未见“朱坚”的印款,或为杨彭年自制乎?

  三、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书画功底,是一位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杨彭年在与文人的长期合作交往中,“近朱者赤”,自身的文化修养也相应提高。据说他制壶而外,亦善陶刻,“兼善刻竹刻锡,亦佳。”(《耕砚田笔记》)。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从下面两件作品可证明。一是他曾仿宜兴古代文物国山碑,制一紫砂瓶,并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图,现藏南京博物院),没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怎能有此创作灵感?二是在故宫藏紫砂器中有一“四方委角诗句方盘”。此方盘盘心刻十字形纹与四边线形成河洛图形。盘心分左右两边刻整篇行书铭文云“古者黄帝梦两龙授图,乃斋诣河洛求之,得龙马之图,遂命仓颉造字……余于研朱滴露之暇。有感于斯置河洛之盘,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志”,后署“道光甲午邑秋甲子朔书于阳羡友石山房杨彭年制”:从这一方盘及其铭文,我们可以窥见彭年的创作思想,并证明他是一位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综上所述,杨彭年在清中期,恢复了时大彬的手工制壶遗法,且与曼生等一大批文人合作,制作了一批造型新颖、题刻壶铭的文人壶,而他又能书善刻,多才多艺,和陈曼生等文人一起对紫砂的中兴、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诚如中国艺术研究员高振宇先生云:“时人常谓彭年皆陈曼生书镌提携而成名,今观此壶(指唐云艺术馆藏曼生壶)可知杨彭年无愧于当年嘉庆间紫砂大家也。”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清代紫砂壶名家的知道,看完之后,是不是我们了解的更加的多了呢?是不是知道,清代紫砂名家都有哪些了呢?他们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等,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