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过程中热的传递
我们知道,热的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3种方式。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传给原料使之成熟,也离不开这3种方式。
除了"烤”的方法是利用烤炉的辐射热直接对原料加热外,在烹调过程中,热的传递可以分解为热从炉火传给铁锅、铁锅将热传给原料和原料内部的3个过程。这3个过程又各有不同的情况。
一、热从炉子传给铁锅
可有如下3种情况。
(1)在旺火的情况下火焰高而稳定,这时主要的传热方式是火焰的第二层(温度最高的一层)接触锅底,直接将铁锅烧热,另一方面也通过辐射和对流作用将炉膛内很高温度传递给铁锅。
(2)在中火和小火的情况下传热方式是辐射和对流。
(3)在微火的情况下传热的方式主要是辐射,其次是对流。
二、铁锅将热传给原料
(一)以水为介质传热
以水为介质传热,主要作用是对流。水在受热后温度升高,并使水中的原料受热。水的沸点是10度,也就是说,不论火力怎样旺,水的温度只能达到100℃,超过了,水就要变成气体逸出。如果盖紧锅盖并在锅盖的四周用桑皮纸密封以增加锅内的压力,则水的沸点可升高到1020C。
(二)以油为介质传热
油在受热后温度升高并使原料受热成熟,也是靠对流作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得多。用油做介质传热时,原料表面的温度会迅速达到100~120qC。
(三)以盐或沙粒为介质传热
盐和沙粒的传热能力比水和油的传热能力强,但它不像液体那样能够对流,它是以传导的方式把热传给原料的。所以,用盐或沙粒等作为传热的介质时,必须不断地翻拌,以使原料受热均匀。
(四)以蒸汽为介质传热
以蒸汽传热,主要靠对流作用。蒸汽就是达到沸点而汽化的水。所以,以蒸汽为介质传热,实际上是以水为介质的传热的发展。水的沸点是1把oo度,在常压下,蒸汽的温度最高也只能达到100℃,但当盖紧蒸笼盖、开大火、加强笼内气压时,可使笼内的温度上升到102℃左右,因而易使原料酥烂。另一方面,用蒸汽传热,原料的各种成分不会流失,可保持原汁原味。
三、原料内部的热的传播情况
热从铁锅及各种介质传到原料的表面以后,继续传到原料内部还要有一个过程,这是对原料的成熟度是否恰到好处,原料的营养成分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及制成的菜肴是否合乎食用卫生和色、香、味、形、质俱美的要求等起关键作用的过程。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传导。因此,热从原料表面传到内部的热度,不但取决于炉火的大小和取决于传热介质所能达到的温度的高低。也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地(老或嫩,组织疏松或紧密)和形状(大小、厚薄)。一般食物原料的传热能力都很差,大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形态较大的鱼块或肉块,如果加热时间不长,尽管它的表面温度已经很高,但内部的温度仍然很低,深藏在内部的菌虫仍未杀灭。根据实验,一块约1.5千克重的牛肉放在沸水内煮一个半小时,才能把牛肉内部的温度提高到62度;-只3千克左右的火腿,放在冷水锅中逐渐加热,当水达到沸点(即1把oocc)时,火腿内部的温度仅有25℃左右;一条大黄鱼放在油锅内炸,当油的温度达到180℃、鱼的表面也达到1把00度左右时,鱼的内部也还只有60~70qC。据此,在对食物原料加热时,必须掌握下列几项原则。
(1)如果运用旺火短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必须把原料尽量切得小些、薄些;如原料又大又厚,则必须在原料上锲一些花刀,使热容易传人内部。
(2)如果是大块的鱼、肉,必须用小火作长时间的加热,直至鱼、肉的内部呈灰白色无红色血迹为止,以保证充分杀菌消毒。当原料内部无红色血迹时,也就说明至少已达到了85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细菌一般都可以杀灭了,而要使大块的鱼、肉的内部达到这样的温度,加热时间必须较长。如用旺火煮。锅中的水要大量蒸发,可能水已烧干,而鱼、肉的内部还没有成熟。因此,作长时间加热时,应当用小火,炖、焖、烧等烹调方法都有一个用小火或微火加热的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3)烹调时,必须注意使原料各部分受热均匀。特别是炸、熘、爆、炒等以旺火短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更应注意这一点,也就是要不断翻锅或用手勺翻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