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实验诊断

1.尿糖检查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有斑氏法和尿糖试纸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及氰化高铁法。

正常人体每天尿中可排出微量葡萄糖,一般不超过32-93毫克,尿糖定性检查为阴性,若24小时尿糖定量超过150毫克即为糖尿,尿糖定性阳性,提示糖尿病。

一般尿糖与血糖升降是相一致的,即随着血中葡萄糖的异常升高而超过肾糖阈值,尿中才出现尿糖。血糖超过160~180mg/d1(8.9~10mmoI_/L)时尿糖呈阳性,我们常把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但血糖尿糖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因为肾糖阈值升高,即使血糖超过300m~/d1(16.7retoo1/L),尿糖仍呈阴性,所以不能单纯看尿糖就轻易断定或排除糖尿病,还需通过测定血糖等进一步确诊。

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一般对应尿糖阳性或尿糖阴性,但有高度怀疑的病人须做空腹血糖测定。一般正常人空腹全血血糖值&1e;1jorag/d1(6.1mmo[/L),血浆血糖值&1e;125mg,/d1(6.9mmoI/L)如果空腹全血血糖≥120rag/d1(6。。7mmoI/L)、血浆血糖≥140rag/d1(7.8mmoI/L),经过2次重复,测定结果均高,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即使尿糖阴性亦可明确诊断。若空腹全血血糖>120rag/,d1(6.7mmo1,/L)、血浆血糖&1e;140mg/d1(7.8mmoI/L)为诊断可疑,需进一步做餐后2小时血糖或糖耐量试验检查。

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重要方面。空腹血糖高者或空腹血糖不高者,但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增高,重复2次,结果高于正常值,可诊断为糖尿病。其方法是早晨进餐一个1oo克馒头或进餐75克葡萄糖,2小时抽血测定血糖,若血浆血糖≥200m~/d1(1 1.1mmoI/L)即可诊为糖尿病。若结果为&1t;140m∥d1(7.8mmoI.)可排除糖尿病。若结果≥140mg/d1(7.8retooI/L)还需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诊断。

2.糖耐量试验

(0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诊断价值。临床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3G1Tr)、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TG1Yr)、甲磺丁脲试验、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以门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最为常用。肠吸收,使血糖迅速上升,并刺激胰岛素分泌肝糖原合成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服葡萄糖30—60分钟后,血浆血糖达到最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在2小时左右降到接近正常水平,3小时血糖降至正常。糖尿病时,耐糖功能低下,服糖后血糖峰值超过正常≥200rag/d1,且高峰延迟,2小时不能下降到正常。

(2)试验方法:从早晨6~8点进行,先测空腹血糖,然后将75克葡萄糖溶于250~300毫升水中,在5分钟内服完(儿童可按每千克1.75克计算,总量不超过75克)。为减轻B一细胞的强烈刺激,可进食100克馒头代替葡萄糖,随即在服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分别取血测定。在留血液标本的同时,每次均收集尿,检查尿糖。

(3)正常值:正常血浆血糖的上限为空腹125rag/d1(6。9mmoL/L),30分钟190mg~/d1(10.5rnmI/L),60分钟180mg/d1(10mmo1J1),120分钟140mg/d1(7。8mmo[/L),j80分钟125mg/dI(6.9retoo1儿)。糖耐量标准,把30分钟或60分钟血糖值作为1点,其他各时限血糖值(空腹、2小时、3小时)为3点,共4点,若4点中有3点大于上述各时项正常上限者,则诊断为糖尿病;若4点中有2点达到或高于上述正常上限者,为糖耐量减低。

3。胰岛素测定

胰岛素测定是诊断糖尿病和区分糖尿病类型的办法,反映胰岛B一细胞贮备和分泌功能的指标,区分属于I型(1 DDM),还是Ⅱ型(NIDDM)。在做口服糖耐量试验(0c1TI)时,可同时抽5次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包括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实验二种正常值,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其空腹胰岛素水平为10~16.81mu/L。口服75克葡萄糖或进食60克馒头,餐后胰岛素各时项变化与糖耐量试验中血糖变化相一致,高峰值在30~60分钟,胰岛素浓度比其空腹值增加8—10倍。I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一般在5mu/IJ以下,服糖餐后其胰岛素释放也不能随血糖升高而上升,常呈无高峰低平曲线,有的病人不能测得。

NIDDM型.(Ⅱ)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稍低于正常,有的明显高于正常,服糖餐后胰岛素可随血糖上升而上升,其峰值可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往往高峰出现时间延迟,如在2小时或3小时出现,呈分泌延迟、高峰后移。

4。C一肽测定

较胰岛素测定更为准确,c一肽又叫连接肽,c一肽与胰岛素都是由胰岛B一细胞分泌出来的胰岛素原分裂而成的等分子肽类物质。测定血清c一肽可反映胰岛B一细胞贮备功能。由于c一肽没有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与胰岛素抗休无交叉反映,所以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又因为田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症的人,体内产生的胰岛素抗体能干扰胰岛素,所以用放免法测定的胰岛素浓度并不能反映体内胰岛素的实际水平。C一肽测定可弥补以上不足,虽用胰岛素治疗时,也能较准确地反映胰岛p一细胞的功能。另外从胰岛B一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进人肝肾等组织,受胰岛素酶等灭活;周围血循环中胰岛素每次循环将有80%破坏,其半衰期只有4.8分钟。c一肽为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质,肝肾的功能半衰期为10~11分钟,血中C一肽浓度可更好地反映B一细胞贮备功能。

c一肽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血清c一肽测定正常人用放免测定空腹c一肽,一般为0.3~0.6pmoI/m1,均值为(0.56±0.29)13moI/m1,葡萄糖试验后高峰出现的时间与胰岛素一致,比空腹时高5~6倍。控制不好的Ⅱ型(1DDM)糖尿病人,其空腹c一肽常减少或不能测得,服糖刺激后也常低于C一肽释放曲线。而Ⅱ型(NID.DM)糖尿病人空腹c一肽可在正常范围,也可稍低于c一肽测定释放曲线,常呈高峰后移。

(2)24小时c一肽测定利用24小时尿测定c一肽水平。这种方法不仅标本留取方便,而且能很准确地反映胰岛B一细胞的贮备功能。正常人24小时c一肽为(36士4)/I.zg,幼年型I型糖尿病明显减低,仅(1.1±0.5)ixg;成年型Ⅱ型糖尿病为(24±7)txg;肥胖型糖尿病可升高为(64±35)Ixg;肾功能不全者血清c一肽升高而尿中c一肽排出减少。

5.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中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由血红蛋白A组成的某些特殊分子部位与葡萄糖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成正比的关系,所以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的改变,并可反映机体一段时问内糖代谢的状态。

血糖测定只能反映当时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经过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成,不随进食和血糖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4~8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此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幛以及糖尿病性肾病等糖尿病性并发症病人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比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人明显增高。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可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所以测定病人糖化血红蛋白还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一般为3-7%,平均6%,糖尿病人的血红蛋白(GHb)可比正常人增高1倍以上。若高于7%,说明4周以前血糖高于正常;若高于11.5%时,说明病人近期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GHb的增高,还可出现在有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等合并症的病人中,所以临床用以了解糖尿病人近4 6。胰多肽测定 胰多肽简称pp,是胰腺胰岛pp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具有激素性质的多肽。正常人的胰多肽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20~29岁的人血中胰多肽为(54土28)p∥m1,40~49岁的人为(165士159)p∥m】,60~69岁的人为(207±127)p∥m1。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胰多肽的升高或降低。糖尿病人超过正常水平,得到有效治疗后,胰多肽可降至正常范围。 7.胰岛素原测定 胰岛素原是胰岛素和连接肽未裂解的前身物,包括胰岛素和C一肽两部分。胰岛素原是一个直链多肽物质,具有与胰岛素和C一肽抗血清双重反应的特点。利用胰岛素原这一特点进行胰岛素原测定,一般正常人在空腹状态下,血中胰岛素原约为0.1-0.2、斗g/m1,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有所不同。45岁以上的成年人比青少年血中胰岛素原水平高,而肥胖者进餐后30分钟时的胰岛素原的水平要比正常体重者相应时间要高。临床上许多病如胰岛B一细胞瘤、家族性遗传性胰岛素原升高症糖尿病等,都可使胰岛素原升高。糖尿病人可通过测定胰岛素原来反映胰岛功能。若糖尿病病人内源性胰岛素和C一肽水平很低,而胰岛索原水平则升高,是由于胰岛B一细胞中成熟的胰岛素已经耗竭,而刚合成的胰岛素原还未转变为胰岛素就直接释放人血的缘故。

8。糖尿病患者除做以上检验外,还需根据病情做其他临床检验:

(1)免疫五项

1)血清免疫球蛋白G(19G)正常值为6一169/L。增高为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疾病等,降低为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等。

2)血清免疫球蛋白A(19A)正常值为760~3 900mg/I。增高为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急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降低为反复性呼吸道感染、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妊娠后期等。

3)血清免疫球蛋白M(19b1)正常值为400~3 450mg/L。增高为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或亚急性感染等,降低为蛋白丧失性胃肠炎、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

4)血清免疫球蛋白D(19D)正常值为1_4mg/I。增高为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葡萄菌感染等,降低为遗传性或获得性IgD缺乏综合征、重症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等。

5)血清免疫球蛋白E(19E)正常值为0.1一0.9rag/L。增高为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血清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等)、哮喘、寄生虫感染、T细胞功能不全症、急性肝炎、肝硬化、风湿性关节炎、小儿腹泄等,降低为复合性免疫缺陷病、无1一球蛋白血症等。 (2)血脂系列五项 1)总胆固醇(rICH)正常值为2.9一_6.0mmoI/L。增高为糖尿病、肥胖症、。肾病综合征、胆结石、糖尿病性肾小球综合征、脂肪代谢障碍症等,降低为重症肝损害、营养不良、贫血等。

2)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I,DI。一ch)正常值为1.68_-4—53mmoI1/L。增高为Ⅱ型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降低为低蛋白血症、元B一脂蛋白血症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围醇(HDI。一ch)正常值为1.03—1.55mmoI/L,被认为是一种抗高脂血症的抗冠jD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体液因素。降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增高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慢性肝炎,降低见于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Ⅳ型高脂血症等。

4)甘油三酯(TG)正常值为0.2~1.2mmoI/L。增高为突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降低为甲亢、重症肝损害、.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脂蛋白(仪)即LP(d)正常值300rag/m1。增高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冠状动脉梗塞、糖尿病等;降低:胆汁性肝硬化等。

(3)肾系列六项

1)尿白蛋白(ALB):正常人尿白蛋白韵排泄很少超过10I山g/min(或15mg/24小时),老年人轻度增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尿路感染等均可使其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标志着DM肾小球损伤,同时可伴有肾小管功能损伤。尿白蛋白>200斗g/分钟可显示临床蛋白尿。

2)尿IgCA:微自蛋白尿病人仅IgG4排泄增加,而总.19G正常。有助于认识亚临床型DN的特点。

3)尿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见于1gA肾病、重症肾病综合征、:Berger氏病。

4)尿B:一微球蛋白(p:一MG)增高表示肾小管损害。本试验是了解肾小管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特别有助于发现轻型患者。

5)尿d。一微球蛋白(d,一MG)升高是反应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6)尿rcH蛋白:体内THP蛋白是源于肾小管髓袢升支后壁段(TAI.)及远曲小管起始部的肾脏特异性蛋白,尿7FHP排泄的改变是反应该段肾小管病变的特异性指标。

联合检测尿白蛋白、d,一MG、FHP排泄率有助于临床早期、全面判断NID—DM肾脏病变部位及程度。

(4)乙肝五项

乙肝表面抗原(1一IBs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0~98%的患者早期呈阳性,可协助早期诊断。急性患者阳性持续2个月以上,30%的患者转为慢性,3个月不能转阴者则长期携带,可作为病情预后的指标。

乙肝表面抗体(1一IBsAb)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是判断受乙肝病毒感染后是否有免疫力的检测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表明血中存在大量病毒。急性乙肝持续阳性表示肝组织严重损害,易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传染期较长,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慢性肝炎持续阳性表示病情活动。慢性活动性肝炎阳性率最高,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阳性率次之。阳性孕妇则新生儿90%亦呈阳性。

乙肝e抗体(1一IBeAb)阳性:表明病毒在血中消失,病情进入恢复期,传染性较低。急性乙肝阳性表示预后良好,慢性肝炎阳性表示病情静止。肝硬化阳性和甲胎蛋白升高,则预示可能为早期原发性肝癌。它只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中,抗一HBs阳性血中亦可检出抗HBe。

乙肝核心抗体(ItBcHb)阳性:表明近期受乙肝病毒感染,病毒正在复制。有助于确诊处于"窗口期”(抗原消失,抗体尚未形成)的急性乙肝,有助于发现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能估计病情的转归与预后,如转阴表示乙型肝炎治愈。

(5)血流变

红细胞电泳时问测定:正常值(1.65土0。85)秒。时间延长见于缺血性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

全血比黏度(9)参考值:4.25土0.41、血浆比黏度(9p)参考值:1.65±0.09、血清比黏度(口s)参考值:1。52±0。07增高为缺血性脑中风、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等;降低为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等。

(6)心电图

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合并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脏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