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年龄者居多,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根据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临床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初发型;病情程度为轻度、中度、重度。
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变态反应等有关。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在本病中的地位尚未肯定。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这些溃疡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肉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窦管形成或结肠周围脓肿者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型患者的病变涉及全结肠,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甚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病变分布主在直、乙状结肠。本病轻、中度患者,预后较好,暴发型或有严重并发症且年龄在60岁以上者预后较差。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属中医"泄泻”、"痢疾”等疾病范畴。历代医书中对本病脉、因、症、治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其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而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有寒湿外袭、湿热下注、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内伤、肾阳衰微等,而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脾虚湿盛,故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祛湿为原则,结合证候的不同采用散寒、清热、消食、导滞、理气、活血、凉血、止血、温肾等治疗方法。同时,本病需注意饮食卫生,及时防治消化道传染病,禁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情志调理,勿恼怒忧郁,对本病的预防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