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疖子如何防治
酷暑已过,火毒渐退。尽管秋高气爽.但有些人,特别是孩子的头、面、手、背部,还常常会生出疖子。链球菌是秋疖子的祸根,一旦病菌侵入毛囊底部并向皮下组织蔓延,就会出现疖子。疖子若得不到抗菌消炎治疗,身体抵抗力又弱,病菌就会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甚至导致败血症。严重时可在肺、肾及其他部位皮下组织发生转移性脓肿或感染性血梗塞,皮肤粘膜出血,肝、脾、肾肿大.以致引起心内膜炎、急性骨髓炎、肾盂肾炎等。由此看来,对秋疖子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夏秋之交,可取中药银花、连翘、玄参、麦冬、淡竹叶、栀子各10克,土茯苓15克,六一散1包,每日1剂,煎汤代茶饮,有解火毒、防生秋疖子的作用。
早期疖子可采用热敷.或外涂1~2%碘酒及拔毒膏。切忌针刺或手挤.因手挤疖肿细菌易随血流而扩散.使感染加重。面部淋巴管和静脉血管丰富.尤其是鼻根至双侧口角的危险三角区.挤压疖子可使细菌沿静脉扩散到颅内海绵窦,造成海绵窦栓塞和颅内脓肿而危及生命。
对病情严重、发烧的孩子,在服中药的同时,应注射一定量的抗菌素.以防链球菌滋生蔓延而危害脏腑。同时,还应服用利尿通淋和清热的中药。如:银花、金钱草、黄芪各20克,猪苓、泽泻、当归、生地、白芍、木通各10克、甘草6克,石膏15克,煎汤服,每日1剂。预防秋疖子,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常更衣,保持皮肤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