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身法要求之不偏不倚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立身中正和不偏不倚是身法要领。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不偏不倚,身体始终保持在重心线上,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锻炼身体,下面随着太极拳,掌握太极拳身法要求之不偏不倚。

  太极拳身法要求之不偏不倚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保持头部稳定,头为身体之首,只有头部稳定,下盘才能稳固。

  太极拳要求的“不偏不倚”是指形还是指神? 这句话出自土宗岳的《太极拳论》,原为“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它的本意是身体不可歪斜摇摆,前俯后仰。劲路的虚入要忽而隐藏、忽而显现。

  做到变幻不定,使对方吃不准你的劲路变化,猜不透你的心思,找不出你的破绽,总而言之,其目的是令人感到莫测高深。这样,在心理上占了优势,自然有助于夺取胜利。

  练习太极拳要找到身体的重心,每个动作都围绕着重心线运动,这样就不会有东倒西歪的现象。

  “不偏不倚”是以个人重心在底盘中所处的位置来衡量的—但不是绝对地始终把重心放在正中,否则就变成静功站桩了。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过正”。由此可见不偏不倚既是指形,更是指神。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身法端让二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

  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他们不论在工作或平时,都正襟危坐,躯干笔挺。从前太极拳名家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立身如牌位般的直竖)。

  练拳不能有伸缩,要做到内外三合,周身一致,并且要做到节节贯穿,气运周身。

  但是练拳不能没有仲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但只要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还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

  例如,吴式的弓步动作是要求身体适当前倾的,但并不弯腰,从肩到后脚要求保持一条斜线的垂直,这时的要求是从头到前脚要保持一条垂直线;坐身式也是要求如此,因之腰肢并不垂直,身法上显得往后外形地垂直。

  这是吴式身法上与陈、杨、武、孙四式的不同之处,这是“斜中寓直”“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如果练成前倾过度,就不能“中正安舒”了。

  练太极拳身法的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应含胸拔背,胸腰微含,不能挺胸,背要拔,这个拔不是挺的意思,而是自然向外凸起,形成圆弧状。

  也可以这样理解,就像龟的背壳一样,使背部有一个向外的圆形。

  另外就是沉肩坠肘,肩要下沉,不可耸肩,怎么理解这个“沉”字呢,我们可以用人体的锁骨进行衡量,就是说当手臂抬高时,锁骨不能抬进来。因为锁骨一旦抬起来,胸肋骨也随之抬起来,进而牵动横膈膜上抬,这样就不能做到“气沉丹田”了。

  另外就是松腰落胯,腰要放松,完全放松,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腰放松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调节自己的尾骨,也就是太极拳中的尾闾中正。

  从而使人的重心上下垂线控制在两脚之间,否则平衡容易被破坏,因此,我们要周身中正,不可撅臀,不可哈腰。

  后,松腰落胯了,尾闾也中正了,屈膝时身体的重量自然也就落到脚底板了,而不是膝盖,要学会找那种感觉,把自身的重量导入大地的感觉。否则,不仅不会长功夫,时间久了,反而容易把膝盖压伤。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几个比较突出的身法要领,难以面面俱到,其它诸要领都可在此几点基础上慢慢体会,逐步深化。

  其实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非常容易掌握,有的人之所以觉得太极拳难练,是因为没有学会放松,在练习中也没有完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