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技击的九项原则

  太极拳技击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想要学好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太极拳技击的九项原则,这九项原则源于我自身实践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所帮助,并在实践的学习中可以得到运用和提高。

  (一)指掌捶手太极武装之本

  这是第一项原则,也是基本的原则,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太极以发劲用着为阴阳之双环,“闭着”在求伤而不仆、阳也;发劲在求仆而不伤、阴也;发劲属于四正(掤捋挤按),“闭着”属于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应用时有二,(一)在求敌自动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闭着”以济其穷,此项指掌捶手乃补助四隅之用,均须专练以加强其硬度,乃成为武装之太极拳,否则乃系蜡枪头,敌尚不觉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击之功用。

  (二)各别击发加强弹出之本

  太极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内中有各方面发劲之练习,乃用一手或双手向各方发出,系有习惯后才能渐次加强其弹出之劲。

  对此,我们加强自己的劲法学习,做到劲力的自如收放。

  等于有弹第之武装,方有临阵之可能也。

  (三)紧敬径劲开门出手之本

  紧者姿势紧凑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径者取敌近之身之一点(不可舍近求远之意),劲者张弓蓄劲以待敌,此四字乃开门出手时之精神姿势,劲别与求粘之点,必如斯;乃无空隙为敌所谓。

  (四)水磨比滴太极进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敌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手抽丝旋转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进入敌圈为安稳之进圈法。

  在太极拳技击实践中,要注意攻防虚实的灵活转换。

  (五)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敌圈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发敌之身,诱引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则以靠济之。以后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六)沾粘连随缓急相应之本

  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沾者制住敌之一点而不移,粘者贴后转换,粘点如先用掌粘、后转腕粘、再转臂粘、虽转换而不离开谓之粘;连者敌劲来袭过猛时,退后足转化而不离之谓;随者彼此应迈步前进而不脱之谓;统此四者谓之功。然此功之得必经丢匾顶抗四病而来;顶者沾之太过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够失其粘,丢者随曲太过而脱离,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于推手、肘之调整,则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洁挫揉调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劲者,均须经过“顶匾丢抗”四病,而进于沾粘连随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时不择手段,易犯“俯仰断接”之四病,因求与敌沾粘不脱为主,则身体不免发生俯仰二病;与敌连随相应为主,则沾粘之劲不免断断接接,有俯仰、则一面缺陷易为敌所乘,而变化无从。有断接、则敌可乘隙变化,或脱开无法与之粘走,则敌不易制,而劲不易懂。因此必须求沾粘连随于不断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则须采用空洁挫揉四字以调整之。空者转换沾点以深其劲、则不致生仰病;洁者紧粘加强以补其劲、则不致声俯病;挫者弯后腿顿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则劲仍沾粘而不易生断病;揉者用微圈紧贴随之以走,随时可发劲、则经毋须用接而无病;是则有空洁挫揉之调整,则俯仰断接之四病、而丢匾顶抗亦不致有。于是沾粘连随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阴阳相济谓之懂劲。

  (八)接骨逗榫指向发点之本

  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而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在敌为进攻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个跌出之所能,是谓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涌出发放用功之本

  向敌发出之点既能接骨逗榫于先,惟对敌发劲上下线路,必须成为抛物线,如泉涌出、针对敌之后足跟方向以发之,则敌所浮起而根断,本人所用之劲须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园游荡而后以力根切之,则此劲发出所谓恰到好处,使敌跌出而不失太极拳之义,且无虑对方顶抵之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