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学习的三个基本阶段
太极拳是一门重视打基础的武功,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明白基本功对于太极拳的意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学习太极拳的三个基本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学好的基础上,大家才能进一步学习太极拳。
太极拳是非常高深的武学,我们需要从基本的开始学起,才能一步步的深入学习。
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只有按部就班的学好每一个环节,我们才能一步步的得到提高。
从养生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学练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JP学架子,入架子。
第二阶段,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即悟架子,出架子。
第三阶段,高级,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从而进人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掌握好了这三个阶段自然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下面我们再看看传统太极拳三个基本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初的十多天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再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
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甚至十几年,练的仅为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始终无法品尝到太极拳丰富的内涵滋味。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将其融入行拳走架的过程之中。
第二阶段 内外相合
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第三阶段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中的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