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正确理解太极中的打手关键
在太极拳的打手中有很多的练习方法,掌握其中的正确方法才是学习的目的,很多人都不能真正的掌握住其中的关键的,导致在长时间的学习下还是不能掌握,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是不可取的。
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太极拳者不能去把基础作为学习的对象,其中的打手也包括在内。
在近一百年期间,涌现出不少太极拳的名家好手,这些名家获得的成就主要是通过勤学苦练,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由老师的指点。老师的辛勤辅导下,深深体会到:太极拳单凭自己个人刻苦练习,认真钻研是不够的。一定要有老师的指点,学习前人的经验十分重要,对练拳有很大的好处。
基本原则
太极拳开始时可以实用的,后来许多人都把它看成是锻炼身体的柔软体操,里面传下来的实用的东西慢慢少了。现在太极拳还是叫太极拳,就是那些可以打手的东西找不到了。有人就把推手和拳架分开,推手管实用,拳架管锻炼身体,各负其责。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拳架应该是可以管实用的,要不然怎么说“走架即是打手” 呢?关键是要能在拳架中找到打手的东西,这又需要架子练得正确。一套架子要练得正确,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理解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因为往往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拳里面的内容,决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就会了。另外,即便有长期的锻炼,也还不一定能拿到太极拳里面的东西,必须在练习拳架的过程中遵循几个重要原则:一个是松,一个是要中正,还有一个要上下通,再有就是处理好阴阳,才能体会到拳中真谛。
阴阳
太极拳的理论本身就是阴阳理论,这点相信大家早已经知道。
练太极拳一动手,一动步,总是会自然动作,比如手到前面去了,或者腿到前面去了。一般来讲容易被调动的地方,就是身体的阳面,而不容易做到的地方就是阴面。从我们每个人本身的自然条件来说,只要人一动总是阳面多,阴面少。明朝有一个中医大家叫朱丹溪,他的主要理论就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我们这里也这样讲,如果不注意阴面的锻炼,就会产生不平衡,阳面的地方越练力越大,造成弱的地方更弱。
练太极拳很主要的问题是要找阴面,不管腿也好、手也好、身体也好,你要找它弱的地方,把它练得饱满,虽然阳面的东西你没少给,而阴面的东西给多了,就等于少给了阳面,四面八方练得一个样,阴阳、虚实的地方变化就统一了。如果阴面的东西丢在那里不去练,你就指挥不了。阴面的东西练多了,以后它跟阳面的东西就平衡了,阴平阳秘。平衡以后就叫得应,变化就能随意了。如果阴面的东西没有练满,就总是会差一步、慢一步,心里清楚,就是够不着。
具体的讲,手下面是阴面,腿内侧是阴面,说起来都很简单。练拳时要把向自己的重心练到当中去,就到了内侧、阴面,不能往外撑着,里面是空的,那就不平衡。我讲的阴阳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如要具体讲的话,涉及角度太多,这里仅是提一提,供大家参考。
松
松是太极拳中基本的练习原则,要求的是达到放松的状态才行,是练习的前提。
怎样理解松?我们现在看到练太极拳的,有的练得很轻,有的气力很大,有的身体像一块铁板,样样有,他们也是讲松的,这些是不是松?具体的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是这样认识的,松就是说每一个关节,每一节肌肉都要统一起来,关节统一了就均匀了,均匀了就是比较松了,一节节能接得上,不是这个地方用力,那个地方不用力。松首先一点就是内部先要松,心里不能紧张,不能有什么东西舍不得放下,这是一种松。
松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一个是容易丢,还有一个是没有松他讲松了,身体不能听指挥。人一碰到问题就是紧的,这是本能。如果想碰到问题能松,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松容易产生丢,我松了,再松也没有了,实际上这种松已经丢了。松是把身体松开来,而不是松得缩了。松开松开,松了以后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长大的概念,不在原地放松,那种松得理解就错了。
如果没有松去推手的话,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这种表现在练太极拳的人中是很多的。结合每个人的工作,有些做重工作,用力气的人,练拳就比较难送;有些拿笔杆子的或做其它轻工作的,练拳就容易松,基础条件不同。总之要克服紧的、丢的两个问题。
松的问题,我跟老师练了十年,专是松,给人家打的,每天给老师先打一顿,打的时间长了,打了十年,那时年轻,二十几岁,总有些灰溜溜的。现在被打了,以后会怎么样呢?我吃不准,就问老师,要不要加一点其它的辅助练习,或者站站桩,或者练其它的长些力气?老师说:不行,你就练这个拳,你松,松了你化,化了以后,是有还债人的。意思就是松了以后化,人家打不着你,你就可以打人家了,人家就还你的债了。这个情况给大家作个参考,就是要坚持松,以后会好的。
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以往很多人打架子很松,推手的时候就使力了,拼命了。标准应该是你的架子松到什么程度,你的推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练拳是单练,推手是双练,不是比武。所以,松的标准还是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