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肌理 肌理效果在紫砂壶上的体现
说起紫砂壶,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喜欢以及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紫砂壶泡茶却是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对紫砂壶的了解有多少呢?紫砂壶的术语知道有哪些吗?紫砂壶的肌理是什么意思等等。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目录
3、紫砂壶的肌理效果收藏时须注意 4、肌理效果装饰在紫砂壶上有何体现
5、好紫砂讲究肌理感
肌理效果特点
肌理效果是器物表面因材质特点和加工手段而形成的装饰效果。古代虽不用这个名称,却一直采用调砂、铺砂、绞泥和抛光等方法进行肌理装饰。
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种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使之形成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即肌理,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苹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意味。水彩画不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客观的摹仿,它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表达。
罗丹曾说:“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旦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它们被画家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手法、特技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无穷变幻的艺术肌理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对水彩画来讲,独特的工具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肌理创造本领,这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当然,这种以各种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肌理是经过画家主观化了的纹理,即使是随意泼洒的水迹,也同样会留下画家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这就使得艺术肌理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审美的意蕴。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当身处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在淡淡的晨雾里,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蒙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紫砂壶的肌理效果收藏时须注意
随着紫砂壶的大热,收藏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收藏紫砂壶的时候关注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紫砂壶的造型以及紫砂壶的泥料,却忘了要关注紫砂壶的肌理效果。 由于紫砂壶除了加彩紫砂壶外一般不施釉,都是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紫砂壶的肌理触感等茶人可以直接的感受得到。因此肌理效果就成了选的外观标准之一。
有的在生料中拌进熟料,烧成后在壶的表面出现橘皮的效果,童稚可爱。有的纹理细腻得犹如婴儿的皮肤,抚之手感柔和,舒适,令人非常的欢喜;
以上两种纹理都是令人喜爱的纹理,收藏价值也高。
最差的就是那些表面打上人工包浆蜡质颜料的壶,有的壶内还涂了墨汁充茶垢,非常令人生厌,商家的这种行为也非常的可耻,须谴责。所以紫砂壶收藏的时候需注重紫砂壶的肌理效果。
我们所说的紫砂泥料因为矿藏的成因不同,泥色表现的特点、质感也不同。泥料的制作过程,是从矿层开挖出来的块状岩石。经数月堆放在露天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粉碎,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捏练。直到泥料软硬适中,可供制坯之用。练泥过程就是一个提炼泥性的过程,紫砂泥纯度越好,壶表的光泽也就越润泽。
俗话说的好,酒是越陈越香,普洱茶也是越陈越好。但这些都是有先决条件的,必然是密封、温度、储存条件、本质及保质期这几者之间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称好。紫砂壶质感的差异也是因为泥料的陈腐。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润泽。泥与砂的调配要恰到好处,比例均匀,否则在分布上产生不了特殊的激励效果。明代是紫砂艺术逐步发展的创始时期,相较于后期的紫砂工艺上有明显的粗糙感。其原因是泥料炼制的粗放,所以给人较为粗犷的肌理感。粗细兼有的效果。造型多古朴、简练、大方。表现出明式紫砂器的风韵“砂粗质古肌理匀”。探索紫砂的泥性和肌理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紫砂的色泽淡泊、脱俗,不媚不俗。这源于经风化陈腐的泥料中的金属物质的氧化后,使得泥色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反而显出饱经岁月风霜的沧桑感,这也是紫砂自然基色。后期也有经过研制调和的调色泥,也是原矿真泥融合出的不同色彩的泥料,更加新颖,但也是古朴依然的。
还有一种紫砂铺砂工艺,铺砂就是在紫砂坯体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的方法,施于坯体表面,再用工具将其嵌入坯体表面内。彼时略带湿度,方便操作。烧成后的紫砂壶表面色调和肌理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