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感悟太极中各式的独特之处
太极拳的打与放,是非常重要的技击关键。太极拳的它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强硬的对抗方式,以柔克刚成了太极的重中之重,太极拳经历着多年的演变,从而诞生了很多太极的技击世家,但是始终都有相同的特点。
五式太极拳的不同特点:
陈式:陈式太极从太极拳的本来的主心思想出发,注重就是刚柔并济。
杨式:杨式从陈式而来,基本保留了陈式的风格,但更注重发展柔化,也就是说杨式的主要体现在舒展、柔化上。
吴式:吴式从杨式,更是把柔化推向了极致,很多人误以为太极只有“柔”,打在身上跟按摩一样“受用”,就是从这种发展方向来的。但实际上,太极拳“出手见红”的例子是不少的。
武式:该引起注意的就是武式太极了。武式可谓是历经复杂的过程才算基本完成,它是自身体会的独创。
武式的架子与前三种都大不相同,双手各管半边,互不逾越,腰腹中正,动作简洁圆滑,全在暗劲转换,如果说,陈式是“亦刚亦柔”的话,那么武式几乎已经到了“非刚非柔”的地步。
孙式:孙式从武式,动作明显还带有武式的影子,但更多的加入了形意和八卦的精髓,尤其在步法的应用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点,这样更容易形成整体的打击效果。
太极拳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下无敌的神拳,然而它的精巧制敌术极富科学原理,的确极尽高妙。
以前几乎没有人听过放人这个词,传的挺神秘。放人究竟在实战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大家都知道,冲量和动量的概念。比如一个人,用力去打一个物体,这个物体“飞”出去了,那么你给这个物体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转化成这个物体的动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这个物体本身所吸收(这部分将使它本身产生变形,也就是“破坏”)。
那么如果这个物体没有“飞”出去呢,这时候,你给这个物体的打击,将完全被这个物体本身所吸收,那产生的“破坏”就会严重的多。
“放人”显然失去了追击的时机。
再说打击的效果,“放人”时,对方受到的冲击,往往不足以伤到他,除非他撞到电杆、大树、路灯杆、路边石、硬墙之类硬物(而这种情况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否则很快会再扑上来,这在一对多的时候,将是很麻烦的。
所谓太极拳的各种技法,其实很多都是击败对方倒下的技法。至于“放人”,不光是为了给朋友或表演,展示一下,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技击训练方法。在真正搏击时,打人之目的不是为了打的远,而是一击即溃。
我自己初学武艺的时候,一位武林前辈让我感受寸劲,在我肩头一个发劲,我只觉得全身一震,脚步没动,人却趴下了,全身难受想呕吐。太极拳之劲,就是这个劲。
陈式太极拳并不讲究“放人”,后来发展的拳才从推手中开始强调“放人”,就象原来陈式拳讲“打手”,后来降低要求成了“推手”,后来大家都叫“推手”了。
相对的说“打人容易放人难”,“放的巧才能打得妙”,既能打又能放才符合阴阳平衡之理。
太极拳的确是一门很多的拳术,相传至今,不断的吸引着爱好者,其中包含着很多价值的东西,需要后人继续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