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 浅谈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有深刻的内涵。太极拳的特点是沉稳,练习者通过修炼太极拳能可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太极拳教程有详细的讲解,下面随着原始太极拳一起了解一下吧!

  浅谈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

  太极拳是一项高雅的艺术,富含民族文化哲理和东方人特有的智慧,太极拳也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

  太极拳儒雅高尚的演绎方式,表现的内在含意深邃而又丰富,其中,“沉稳”即为重要的内容与风格之一。

  太极拳的“沉稳”是指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应表现出安舒文静、坦然自若的神情,能在稳当自然的动态中显示和蔼饱满的气韵,给人以肃然、亲和、踏实而又可靠的感觉。这种太极拳所特有的沉稳,表现在定势和动势两种形态当中。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定势中的稳,如果把定势的沉稳简单地概括为相对的静止不动,是不够全面的和准确的。

  因为太极拳定势时的“沉稳”本身就有着很高很严格的要求,表现在每势每式,上下肢的摆放位置、躯干前后的含展、各个关节之间的连接角度、重心虚实的分配,气息意念的归位等等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这些要求,对某个具体动作来讲可能是个异化的,而就整个太极拳套路动作来讲,又是有共性的规律可循的。概括而言就是肢体要八面支撑、神情要安舒内敛、意气要各有所归、身体的不同部位要虚实分清等等。

  同时,所有这些要求都要通过习练者恰如其分的把控和适时适度地运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说这些要求还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还得需要我们不断地多看、多想、多悟、多练,多在反复练习的实践中渐次领悟慢慢掌握。

  什么是动态稳呢?简单的说,就是太极拳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式,也不论是单腿还是双腿,架式的高低,始终要控制好重心,在稳态中行拳。

  可见动态的稳要求更高,也更难把控、更难表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练拳时出现诸如僵硬、晃动、摇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稳控住重心、不能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动态的准确表现才导致的。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怎样的表现才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稳健的动呢?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太极拳的动。打太极拳,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什么意思?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时,一旦动作起来,那么体内体外、上上下下、四肢百骸都要能够动作起来。所以,把“一动无有不动”理解成“一动无有不能动”“一动无有不会动”似乎更加明白和贴切。

  只不过也不能把“一动无有不动”简单地理解成“一动俱动,一动就一起都在那里动”,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来”。

  这样的想法和理解难免偏颇,因为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那里先动、那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李雅轩老先生就曾用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他对“一动无有不动”的理解:“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好像各方面一齐动,就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运动方法,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乱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动,不冒失动,或不动,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有关太极拳的稳,这个太极拳所特指的“稳”是要在行拳的过程中来表现的。这样的状态还可以用其他的词汇语言来表述吗?有,这个字就是“静”字。

  杨澄甫先生阐述“太极拳十个要”中的“动中求静”的“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静”和“稳”的含义相通的。在谈到“动与静”、即“动与稳”的关系时,李雅轩老先生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话:“练拳时,要稳静安舒,心神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