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掌握杨氏太极拳的慢及要点

  太极拳讲究的是以柔克刚,其中的柔也有慢的意思,这里的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慢,而是慢中带着杀伤力这样的慢才叫做慢。如何去掌握慢,成为了很多太极拳者的问题,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太极拳的慢。

  太极拳的慢虽然是外在的,但是其中包含着力,如果没有力量的慢,那就不叫做慢。

  杨氏太极拳之“慢”

  早关于杨氏太极拳“慢”的感觉应该是来自于和外家拳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套路练习时运动速度的差别。学拳之后对各家太极拳慢慢有了一些了解:杨、吴、武、孙等派太极拳以松柔为主外,陈式太极除了柔练的成份,兼有快慢相间、缓急相随、抖弹发力、式猛劲刚的内容。其至在以松柔著称的杨式太极拳中,杨班侯与杨少侯叔侄所传。除了柔架子外,尚有蹿蹦跳跃、式快架矮、哼哈发劲、疾弹刚爆的刚架子(也称“快架”或“用架”),由此又生疑惑同是太极拳为何又有“快”“慢”的区别。

  随着对太极拳发展历史的了解渐渐明白这是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杨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虽然它们名称上有区别但是也有相同点。

  杨班侯与杨少侯叔侄所学时仍有蹿蹦跳跃、式快架矮的套路自然不足为奇。我听老师贺洪明说当初师爷李雅轩曾经提及杨禄禅宗师从陈家学拳艺成之后曾云游江湖寻师访友其间得到过道门高人指点所以杨氏太极拳经杨家三代人钻研逐渐改进发展成现在松柔缓慢的形式。

  吴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河清(字禹襄)早年亦师从于杨露禅;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师从于武式太极拳大师郝为真。所以三派太极拳也是源于同根一脉相承自然有了一定的共性。

  杨氏太极拳之“慢”续

  当初开始学拳时老师在做示范时就是稳稳慢慢的 ,当时也不明白为什么杨氏太极拳要这样慢慢的练,在后面依样画葫芦就是了。练了几天发现练拳时动作要慢也不是件容易事。动作不熟东张西望就不说了,不是弓箭步很快一步就迈出去了成双重就是收步时弓腰前倾,中间也不会在两脚之间移动重心打起拳来断断续续东扭西歪就象小孩学步一样。多练几天两个膝盖又开始痛了,打起拳来两腿还直哆嗦,这样就更慢不下来了。那时发觉慢慢的练比快一点练需要更强的腿力,哦原来慢慢练可以练出“稳稳”的下盘功力这就是当时的想法。

  慢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是说外表慢了就是慢了,得掌握它的内涵。

  边想边练、边练边想这才发现原来动作慢不下来除了腿力不够外还有个原因是没能静下心来不够专注,不是动作不熟瞻前顾后就是东想西想的走神反映到肢体动作上就是断断续续忽快忽慢。看来要想能够慢慢的行拳走架还要能“静”才行。

  要想练拳的动作慢下来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平时性格温和的人还好一点要是性格急燥的就更不容易了。这时偶然想起了曾经在文殊院看到过一副画画的是一只住拴着的猴子,那只猴子就象是我们心猿意马总是一刻也不曾停息,要想练好拳也需要调心慢慢的将我们的心猿意马拴住让它安定下来。

  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的心未经训练之时就象奔流的急流匆匆而行没有一丝停息,先要让它放慢脚步缓缓而行。就象开车一样发觉车速快了就踩一下刹车,在练拳过程中就要时时留意一发现走神就提醒下自己把注意力转回来,在这个阶段表现在拳架上就是断断续续,心就象没有调服的猴子跳来跳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心里那只猴子慢慢就能静下来了,练拳的时候也就能慢下来了,拳架稳静的味道慢慢也就出来了。

  只是这种慢还不够,它虽然慢下来了可心还是起起浮浮行拳还是断断续续的。等到套路动作娴熟时就可以把思想从关注动作上转换到关注运动过程中身体怎样才能流畅。 心里那只猴子有时能安静下来可是很容易受惊,要学会让它“放松”。只有心里放松了身体才能松的下去表现在拳架上才会动作柔顺而流畅。就这样慢慢的去练从中练出“稳、静、松”不知不觉中功夫就上身了。